近日,美国对中国石墨祭出160%的高额关税,本想扶持本土产业。没想到,这一拳却似乎直接打在了特斯拉等美国电动车巨头的“软肋”上,让它们陷入了供应链和成本的双重困境。
这笔关税,与其说是“自救”,不如说是“自缚”,其反噬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石墨,作为电动车电池的核心材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国,在全球石墨供应链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美国对中国石墨的高度依赖,是这场博弈的背景。深挖下去,这不仅是贸易战,更是美国新能源战略内部矛盾与供应链脆弱性的集中体现。
这一切都得从2023年末说起。当时,美国一家本土石墨企业联手同行,向政府递交了一份调查申请,指控中国石墨存在“反倾销”行为,并称中方企业靠政府补贴压价。
到了2024年5月,美国商务部的初裁结果出来了:认定中国企业确实有补贴行为,有些企业补贴率甚至超过700%,数字惊人。
铺垫了一年多,高潮在7月17日到来。美国商务部毫无预警地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池级石墨加征93.5%的反倾销税。
这加上之前的反补贴税,总税率直接飙升到160%。消息一出,市场哗然,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
高关税的直接后果,就是每千瓦时电池成本将额外增加约7美元。这意味着,一块电动车电池的总成本,可能会平白多出几百甚至上千美元。
这笔额外开销,几乎能抵消掉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给予电池制造商的部分税收抵免。裁定当天,特斯拉股价应声下跌1.4%,市场给出了最直观的反应。
其实,早从2024年5月初裁之后,特斯拉、松下等一众电池和汽车巨头就坐不住了,纷纷发声反对。他们反复强调,美国本土的石墨,无论产能还是品质,都远远满足不了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特斯拉此前为了争取补贴,曾尝试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结果反倒遭遇了成本飙升和产能下滑的窘境。无奈之下,在今年5月,他们不得不悄悄重启了中国电池采购。
现在160%的关税横亘在前,这条好不容易摸索出的“自救之路”,又被硬生生堵死了。对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深究起来,美国对中国石墨的依赖程度,远比想象中要高。中国供应着全球七成以上的石墨,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就美国市场而言,其59%的天然石墨和68%的人造石墨,都依赖中国进口。去年,中国对美石墨出口量超过12万吨,2024年出口额更是高达15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量的六成。
与巨大的进口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本土石墨产业的产能,简直是杯水车薪。
尽管关税消息一出,“西水资源”等美国本土企业股价暴涨15%(加拿大某矿商甚至飙升51%),但它们的规划产能却透露着一丝尴尬。
“西水资源”一期工厂要到2026年才投产,年产能预计1.25万吨。到2028年,就算顺利扩产,也才争取到5万吨。
这和中国去年对美出口的12万吨相比,无疑是天壤之别。本土产能的巨大缺口,暴露了美国新能源供应链最根本的短板。
此外,这笔关税的通过,不仅仅是贸易层面的考量。它更像是美国内部能源路线斗争的一个缩影,各方政治算盘错综复杂。
例如,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新能源产业一直不怎么看好,他更倾向于传统能源。若他连任,拜登政府时期对新能源产业的大量补贴,很可能面临大幅削减的风险。
这无疑会让松下、LG等已经在美投资建厂的电池企业,陷入关税与补贴“断奶”的双重困境。甚至在7月17日关税裁定前一天,特朗普还曾释放过“即将访华”的友好信号,更凸显了政策决策的复杂与矛盾。
从中国视角看,虽然去年对美石墨出口额15亿美元,在我国整体贸易体量中占比极小,但这起事件却有力地提醒了各方。
中国在新能源关键材料产业链中的全球影响力,已经日益强大,掌握着关键的“卡脖子”筹码。
专家们常说,贸易博弈的本质就是“痛点互换”。既然石墨成了美国电动车产业的痛点,那么中国手中,也并非没有其他战略性筹码。
举个例子,中国可以考虑对美国近期“解禁”的H20人工智能芯片等产品加征对等关税。
这不仅能有效保护正在崛起的本土AI芯片产业,还能精准打乱英伟达等美国企业的市场布局。毕竟,国产AI芯片的性能,已逼近H20的水平。
历史经验一再表明,试图用关税筑起高墙,最终往往只会让“墙内的人窒息”。
当稀土、石墨、芯片这些关键物资,接连成为国际博弈的棋子时,这场所谓的“科技冷战”,恐怕不会有真正的胜利者。
它更像是一场持久战,最终比拼的,是谁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扛得更久。
所以,美国石墨关税的最终走向,与其说是帮助了自己,不如说更像是将自身的新能源产业,推向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成本压力。这显然是一次得不偿失的“自缚”。
这场看似简单的关税战,其背后却揭示出多重深层矛盾:美国新能源供应链的深层脆弱性,其内部政治路线的激烈斗争,以及全球科技竞争中“你封我一招,我卡你一手”的常态化趋势。
在当前全球产业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不仅难以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阻碍全球绿色转型进程。
最终,只会让各国在没有赢家的科技冷战中,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