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鱼鹰只是美国人的玩具?不好意思,中国版的“飞行瑞士军刀”已经偷偷起飞了,比想象中快,还要比你家SUV小一号。
刷到我们在无人机展上拍到的那架“小黑”的时候,我还以为是酷玩下场,结果一翻文件,原型编号写得清清楚楚:XV-25,国内倾转引擎验证机。个子确实比老美的V-22小一圈,官方连重量都没公布,可旁边那台直-8在旁边一站,立马像爸爸带着上小学的儿子。
外行看个头,内行看任务。老美的V-22是冲着抢滩登陆、海军陆战队送货去的,我们的这架先瞄准的是后勤急救、海岛补给。载十来个人就够,真打起来还能吊一辆全地形车去礁石滩。人家是航母上蹦极,我们当岸到礁的快班车,使用场景完全不一样,做小一号反而省油、省维护,关键是研发周期可以大大缩短。
1989年V-22第一次颤颤巍巍腾空的时候,国内直升机圈子还在研究进口法国发动机哪根轴该先涂黄油。如今短短三十多年,连倾转旋翼都到了第二稿,实在说不上低调,只是媒体盯得不够紧。
说到第二稿,美国军方早就有“迷你鱼鹰”计划:贝尔V-280、波音SB-1,一个比一个袖珍,项目代号听上去像游戏段位升级。美国人心里清楚,如果真有大重量运输,直接开C-130把货扣下去更爽快,犯不着拿旋翼去弯头。小型化之后,支灭火、运物资、空投特战,任务切换比切水果还顺,这才是他们眼里的香饽饽。
我们把这条路径抄得飞快,还是小场面先用小飞机。先做出能飞会转的无人版,让它背着三分之一个集装箱颠上高原,数据回来再放大,连测风险的钱都省了不少。军工院很多人开玩笑:当年有人觉得倾转旋翼不靠谱,领导一句话压下去,“先搞个模型给他们看看”,现在原型机低空航拍被热心大爷拍到,网络炸锅,领导换了话术:“别成天录视频,低调点测数据。”
小体型在高原特别管用。在阿里机场,很多快递小哥们开皮卡跑到一半就喘得像破风箱,无人机贴山脊直线飞过去二十分钟搞定。地面车队一天的路程,它一顿火锅时间完成。绑个担架,能救下高反的士兵;系个钻头,边防哨所的水井能提前一周通水。等于做成变形金刚并不稀奇,变成“万金油”才是真本事。
对比照片一出,网上热评排名第一的就是“机翼怎么比鱼鹰丑”。别太认真,图片精修没加蒙皮,旋翼根部的整流罩还没装,骨架外露肯定丑。等到刷漆加上RCS吸波条,颜值立马回到及格线。美国原装机也有过全程铁锈色的镜头,谁也别笑谁。
真正让工程队冒汗的是旋转机构。两台发动机的轴得在0.9秒内从垂直拍到水平,每转动一度都要监控叶片载荷。美国人为此烧坏几十套离合器,我们才刚磕第二个方案。某次夜航测试差点“卡死”在半空,幸亏飞控切换多旋翼模式急落草地。视频里那群试飞员下来第一句话就是“夜宵加鸡腿”,和火线程序员抱团骂散热片又输了。整段事故记录仪在内部论坛被反复回放,弹幕一溜“失败是妈妈”。
回头想,把这么大的技术漏斗全压在海军身上并不划算,所以陆军先掏腰包做技术验证。换句话说,你今天看到的“黑小版鱼鹰”,大概率不会出现在航母甲板,而是更接近边防雷达站的山头。需要的时候,它能从基地起飞,在空中加油一次,直接荡到黄岩岛上空,带回渔船的卫星电话和一张求救纸条,这种用途比扔炸弹靠谱多了。
有人会问,载重航程到底多少?说破了天也没人肯给原件。预估不会超过2吨,航程撑死1200公里。别急,这指标已经能干掉绝大多数高原补给痛点。海拔四千米以上,普通直升机动不动掉载荷,用这种倾转机翼把速度抬到400公里每小时,等于卡车四小时车程被压缩成直升机一小时。把活的运输量翻倍不说,还不用修跑道,拿块篮球场大小就能落,高原哨所笑醒。
老美那边则换思路,打算先让下一代攻击无人机共用倾转旋翼模块。换句话说,小机身混合“送外卖”和“丢炸弹”两项业务,预算批得飞快。我们这边给陆军空投给养只是过渡,空军也在攒零件,最终三家军种共享一台核心发动机,省得再开三条生产线打口水仗。看领导拍板的节奏,估计2026年就能看到双发版的物流小帅哥出现在报道里,到时候区分外观最简单的办法:看机身有没有陆航的黄色急救十字。
还有一个风趣细节。原型机的试飞执照上写的是“货运类无人机”,实际上坐过最多的人是机修工,方便他们在空中验证舱门铰链力度。外行人看照片还以为是真运输兵,其实飞行员座位塑料感满满,侧边贴个A4打印条“非请勿坐”。照片发上内网被群嘲“航空界拼多多”,后来厂方直接撤图,面子挂不住。
好消息是,动力系统完全用国产货架品组装的涡轴,没卡脖子部件。坏消息是,变距轴承得从德国订毛坯,再自己磨,交期五个月起步。疫情那会儿国外工厂停摆,轴承断供两个月,全国图纸都被翻烂,要是图纸晚释出一星期,原型机差点就被迫挂账。后来咬牙换国产替代品,多飞了三十小时稳定测试,工程师红着眼睛说:“这批轴承咱自己能做,就是费时。”一句话卡住所有喊“进口好”的人。
媒体吹嘘的“全球第二”听起来响亮,其实技术路线早就不是独家绝活。欧洲多国在2023年也整出双倾转旋翼无人机验证机,但就他们的小体量盟主计划先拿钱买美国货,自己再慢慢磨。真正竞争的是中美,谁先拿到低成本可循环使用的短距运输解决方案。中国这边的最大筹码不是设计天赋,而是规模化产能。川西某总装线一天的产量能顶欧洲同型号一季度的积压,成本摊薄威力恐怖。
如果你生活在国内快递行业,一定听过“干线秒运”这个概念:at某电商巨头甚至在仿真里跑过鱼鹰路线,从华东干线仓飞两百公里外的机场转运,一口气裁掉三分之一地面车程。如今这套纸面计划突然变成政策香饽饽,因为军方技术下放,小批量民用型号写进了发改委高端装备补贴目录。三年后你收到的生鲜海鲜可能就是鱼鹰在高速试飞线上送过来的,新鲜程度和军舰甲板一个级别,说不定订单备注还会体贴地写上“飞行员今日已核酸”。
回到开头,小体型看着不起眼,但是它左右横跳的本领能让所有远程炮兵心头一紧。在海峡中段,它可以飞十分钟冲到前哨,带回实时坐标;对面雷达刚开机,它已经原地掉头往回拉,压根不给锁定机会。换做普通直升机,尾巴功夫还没做完就被盯死。真打起仗,它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不显山不露水,却能把战线前后三百公里的棋子全串在一起。
说到底,谁能把它先玩成日常交通工具,谁就赢下一局。十多年前我们还在羡慕美军能在海上玩空中加油,如今加把劲,小猪佩奇都能在中国版鱼鹰里搭顺风车回岛礁吹海风。至于下一届航空爱好者拍到的会是军绿色还是民用快递黄,就看邮政和军队的预算谁嗓门更大了。
如果明天你能在海边烧烤时看到一架会掉头的无人机稳稳落在你面前,别惊讶,那可能就是在给你送啤酒,而且还免运费——你猜,空军会给它刷什么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