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中的军工密码
1965年,吕梁山脉的狼沟响起一阵阵爆破声,惊飞了栖息的鸟群。这支由五机部派出的勘探队,正在为一项绝密任务选址——建造生产56式半自动步枪的军工基地。当测绘仪定格在孝义西南35公里的贺岭村时,带队专家望着四周如屏障般的山峦,激动地拍板这里完全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要求!
这个被赋予国营9631厂代号的军工单位,从此与孝义五号信箱这个神秘地址一起,成为三线建设时期山西军工版图的核心节点。在随后三十余载岁月里,它既见证了好人好马上三线的火热激情,也亲历了军转民转型的阵痛与重生。
战备催生的军工摇篮
1964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山西凭借表里山河的地理优势,成为华北地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吕梁山区规划的七厂一库一电厂体系中,9631厂因其主攻轻武器生产的特殊定位,被列为优先建设项目。
建厂之初的艰辛远超想象。来自山西机床厂、淮海机械厂的技术骨干们,住的是油毡铺顶的干打垒,喝的是山涧沉淀的浑水。运输队每月要往返孝义县城二十余次,雨季时卡车常陷在泥泞中动弹不得。但工人们硬是在七个月内完成基建,创下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的三线速度。
枪械制造的巅峰时刻
1966年6月30日成为载入厂史的日子。在自制夹具替代专业设备的困境下,工具车间老师傅们用土法淬火工艺,终于试制出首批达标步枪。军代表在山体隧道中进行密闭试射时,清脆的枪声让守候在外的工人们热泪盈眶。
进入七十年代,工厂实行军事化管理模式。清晨的军号声中,上千职工列队进入车间。107车间锻工组发明的热模挤压一次成型法,使56式步枪击发机匣的良品率提升至99.8%,这个被誉为大庆式班组的团队,其经验被五机部编入《军工工艺手册》。
转型阵痛与涅槃重生
1980年代军品订单锐减,工厂曾尝试生产自行车链条、缝纫机零件等民品。但真正迎来转机是在1994年,与重庆建设工业集团的技术合作,使生产线成功转型为汽车变速箱专用刀具制造。如今厂区旧址虽已荒草丛生,但镌刻在隧道口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仍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站在贺岭村的山岗上俯瞰,那些掩映在松林间的红砖厂房,如同凝固的时光胶囊。它们不仅封存着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更见证了中国军工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艰辛历程。正如老厂长在回忆录中所写我们造的不仅是枪械,更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
#搜索话题8月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