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最后一天,央行在2025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释放了一个关键信号——“落实落细适度宽松政策”。这被不少投资者解读为“突击放水”的前奏,加之PMI数据回暖、流动性改善以及政策利好叠加,市场情绪迅速升温。
虽然上证指数突破了上一轮行情的高点,但A股与港股的大部分宽基指数距离历史高位仍有差距,尤其是偏大盘的沪深300、上证50、恒生科技指数,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而中证500、1000等中小盘指数,已接近前期高点。市场在高亢的同时,也出现了“缩量上涨”这一耐人寻味的现象——股价涨了,但成交量却下来了,这背后的信号并不单一。
二、事件详情回顾:四大冲击一次到位
1. 央行放水信号落地央行报告明确适度宽松,意味着货币政策基调开始向“托经济、防风险”倾斜。这类政策往往通过降准、MLF操作等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直接利好股市、债市以及高股息资产。
2. PMI数据双向释放积极信号8月制造业PMI回升至49.4%,虽仍在荣枯线之下,但改善明显;非制造业PMI维持在50.3%的扩张区间,表明服务业恢复势头仍在,经济边际改善。此类数据往往成为机构追加仓位的理由。
3. 缩量上涨的市场博弈今年以来,A股多次出现“股价涨、成交量缩”的情况。历史数据表明,这种局面有三种可能:
主力高度控盘:通常发生在底部拉升阶段;
跟风不足:上涨缺乏广泛参与,持续性存疑;
诱多出货:常见于高位,主力用小额资金拉升吸引散户接盘。投资者如果不结合指数位置、量能变化和板块趋势,很可能误判行情性质。
4. 板块轮动与资金暗战2月和8月的两轮缩量反弹中,半导体、机器人、新能源等政策重点产业链都成为资金“抱团攻坚”的阵地。尤其是南向资金8月单日流入港股超200亿港元,显示外资在寻找估值洼地。
三、看看网友怎么说
@股市小白央行一放水,我的自选股就疯了一样涨,但成交量低让我有点不踏实,是不是上套的节奏?
@南方老韭菜PMI都回暖了,再加上政策托底,短期应该还有戏,不过缩量走高我不敢满仓。
@量化狗量价背离是警告信号,我宁可信其有,不信其无,等放量的时候再冲不迟。
@港股叼佬南向资金这么猛,港股科技股可能要抢跑,A股资金可能会被分流,小心点。
四、小编有话说
这波行情,不仅有央行的“水龙头”开闸,还有经济数据回暖和南北向资金合力推动,看起来确实有牛市的味道。但别忘了,缩量上涨是一把“双刃剑”——底部缩量可能是机会,高位缩量很可能是陷阱。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不要被几天的喜庆冲昏头脑,更不要只看价格,不看量能、位置和板块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