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要坍塌?女外卖小哥激增,养老金贴儿女,七成家庭压力爆表
最近网上关于经济现状的话题真是越聊越沉重,大家都能感觉到身边气氛不对劲。
最直接的信号之一,是2025年8月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CPI同比又跌了0.4%,光是食品价格就比去年同期低了4.3%,PPI则又甩下2.9%。
你说这数据要是换在前几年,大伙还觉得是好事,可现在谁都明白,物价降,不是便宜给了谁,而是没人敢花钱了。
现在全国各地的金价、银价噌噌往上涨,表面看着高大上,实际上根本救不了市场信心。
你把这些贵金属的波动一剔除,CPI跌得只会更狠,这背后最扎心的,是工厂和消费者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PPI已经连续35个月是负的,工厂主们日子难得很,卖啥都亏本,裁员减薪变成了常态。
你甭管是国企民企,年轻人“毕业即失业”,见怪不怪了。
收入断崖式下滑,谁还敢冲动买房买车?
这些大宗消费本来就得仰仗点信心。
家里有房贷的都心知肚明,现在提前还贷、手里多攒现金才是第一要务。
以往那种靠加印钱刺激消费的思路,现在明显也不灵了。
消费者信心、家庭收入、就业预期全线下滑,整个社会动能像被谁关了水闸一样。
身边的朋友、邻居,甚至亲戚,都在讨论找工作的难题。
有意思的是,送外卖这行变得很不一样。
以往大多数人印象里,都是小伙子骑着电动车满街跑,可现在女性外卖员越来越多。
2025年7月的数据出来,女性外卖员占比已经爬到24.3%,相较去年又新增一大截。
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外卖员里的六成多。
一边是高学历找不到合适岗位,一边是送外卖收入还算稳定。
别说什么学历浪费,人家自己说了,在工厂感觉像个闷着头的螺丝钉,在路上跑单起码自由点儿,自己说了算。
灵活就业队伍越来越大,平台经济成了不少年轻人的避风港。
2025年灵活就业人口说已经超过2.4亿了,这个数字背后的故事,不光是年轻人转型,更是传统产业岗位的收缩和转变。
更尴尬的是,女外卖员的增多反映出来社会就业的另一面——文职、前台、客服这些“轻松点”的岗位越来越难抢,女性不得不和男性一样奔跑在城市的外卖大军里。
街头这些年也变了样。
以前是小摊贩抢生意,现在连五星级酒店都赶着下楼摆摊卖烤串、卖凉面。
你能想象吗?
天津的丽思卡尔顿、杭州的之江饭店摆地摊,价格一个比一个亲民。
这不是啥“亲民操作”,而是酒店和高端餐饮撑不下去了,宁愿降格成街头小贩,换点现金流。
可是薄利多销说起来容易,真撑到年底,有几个能熬得住?
另外,最近各地自媒体博主、直播带货的年轻人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
2025年数据显示,内容创作者人数第一次超过制造业职工,成了新一代的“数字工人”。
但别以为这就光鲜亮丽了,竞争压力大、收入不稳定,风口一变就是大浪淘沙。
最让人揪心的,还是房子。
全国70%的家庭财富都压在房产上。
房价一跌,大家存了一辈子的积蓄,一夜之间缩水,成了“负资产”。
很多人买房子不是为了投资,是看中这点安全感。
可现在市场低迷,房子卖不掉,贷款还得每月按时交,现金流绷得紧巴巴。
有些长辈甚至要拿养老金给年轻人还信用卡,买奶粉。
家里小孩读书、老人看病,柴米油盐每一项都要精打细算。
再看看老龄化压力。
越来越多的退休老人,不仅自己省吃俭用,还得反补子女,不管是帮忙还房贷,还是贴补孙辈学费。
前几年收废品、摆旧货摊还能贴个家用,现在连这些生意都冷清了不少。
其实物价下行背后的深层问题,不是菜市场里便宜了几块钱,而是社会信心和收入预期都在往下走。
房地产、制造业、服务业连锁反应,把家庭和个人的压力逼到极致。
谁还敢随便消费?
谁还敢轻易换工作?
眼下这场经济阵痛,每个人都在其中。
有的选择埋头苦干,有的抓紧改变赛道,有的家庭勒紧裤腰带渡难关。
大家都在等一个信号——只要有点希望,大伙肯定还是愿意把钱花出去、把生活过好。
但想让老百姓有安全感、有信心,这不是哪一项政策、哪一波涨价能解决的事。
根子上,还是要有稳定的收入预期和让人敢于展望未来的底气。
至于“经济要崩盘”的传闻,我觉得没那么夸张,可要让人真松口气,还得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