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鸡排哥工作四个半小时才休息八分钟,这说的还是人话吗!听说是最近压力太大了,感觉情绪价值都没了,这话听着就让人心疼。这年头,谁压力不大啊,但这样硬核的工作强度,真是有点离谱。
你想啊,四个半小时,那得是什么概念?就等于说,你一天的工作时间里,除了上厕所,吃饭,喝水,甚至连抬头看一眼窗外的时间都得挤一挤,才能凑出那可怜的八分钟。这八分钟,够干啥的?够你刷一下手机,看看是不是又有什么更离谱的新闻出来?够你赶紧扒拉几口饭,虽然可能饭都凉了?够你发呆几秒钟,然后继续回到战场?我寻思着,连调整一下坐姿,缓解一下脖子和腰椎的僵硬都够呛。
有人说,这说明他敬业啊,拼搏啊。我倒是觉得,这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当一个人说自己“情绪价值没了”,这背后藏着多少疲惫和不被看见的付出。我们都是打工人,谁没经历过那种浑身像散架一样的日子,感觉自己被掏空,连生气或者开心的力气都没有。但那是工作强度大,让你累,而不是让你感觉自己像个被榨干了的机器,连点人的情感反应都快消失了。
这事儿一下就戳中了好多人的痛点,尤其是那些制造业流水线上的兄弟姐妹们,还有服务行业里那些站一天累得腿都不是自己的。大家都在评论区里诉苦,什么一天工作十二小时,中间就休息两次,一次十五分钟,还有的说自己早上八点出门,晚上十点才到家,中间就吃了顿饭,其他时间都在忙。听着这些,你能说这鸡排哥是特例吗?明显不是。这背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员工劳动价值的漠视,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忽视。
大家之所以感同身受,是因为这种“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太常见了。好像只要你付出了时间,付出了劳动,你这个人本身,你的感受,你的情绪,你的休息时间,都可以被无限压缩。仿佛你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可以无限运转的零件。
也有人会说,这年头生意不好做,老板也很难。道理我都懂,生意确实不好做,老板确实有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能全部转嫁到一线员工身上,用更残酷的工作方式来弥补。你不能一边喊着要业绩,一边把人往死里用。这就像是,你想让马儿跑得快,又不想给马儿吃草,还想让马儿少喝水,最终的结果是什么?马儿累死了,你连辆车都骑不了。
我好奇的是,那些制定这种工作制度的人,他们自己有没有尝试过这样的强度?他们有没有想过,当一个员工连基本的情绪都无法维持的时候,他还能有多高的效率?还能有多大的创造力?还能有多强的责任心?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只要人还在工位上,机器还在运转,就一切正常。但人不是机器,人有情绪,有思想,有家庭,有生活。
我们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福利,不是每天都要去旅行,而是最基本的尊重,最基本的休息时间。当你工作得筋疲力尽,好歹能有片刻的喘息,能让你感觉到自己是被当成一个人来对待的。而不是像一只陀螺,被无情地抽打着,停不下来。
鸡排哥的这个事儿,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太多隐藏在光鲜亮丽下的辛酸。那些在柜台前微笑着推销商品的人,那些在工厂车间里默默劳作的人,那些在外卖平台上奔波的骑手,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时间,支撑着这个社会的运转,但他们却常常是那个最容易被忽略,最容易被压榨的群体。
这不仅仅是个鸡排店员工的个例,它折射出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问题。我们不能总是等到有人被逼到崩溃,才想起去关注,才开始质疑。那些管理层,那些决策者,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是不是应该把人的因素,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一个连基本情绪价值都快消失的人,你还能指望他给你带来多少真正的价值?他可能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任务,甚至连错误都很难避免。更何况,长期在高压下工作,对身心健康的损害是巨大的,这背后需要的医疗和康复成本,可能远高于你节省下来的那点管理成本。
所以我真的想问,当一个公司,一个行业,发展到让一线员工连基本的休息和情绪都无法保障的时候,这种发展,真的健康吗?我们辛辛苦苦打拼,最终只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为了成为一个被工作吞噬的“机器”,对吧?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