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各州和联邦层面针对中国及其他所谓“外国对手”的投资限制激增,尤其在土地和农业领域。这些举措通常以“国家安全”“粮食安全”以及“经济主权”为理由加以推进,未免过度泛化了安全概念,而部分分析指出,这种行为不仅可能破坏中美经贸合作的基础,还可能对美国本身的经济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犹他州立场趋于强硬:**
犹他州作为推行限制法的“先行者”,不仅率先关闭孔子学院,还全面禁止来自中、伊、朝、俄的企业购地,并要求相关公司及时出售已有资产,否则将面临没收。这种法律措施,不仅在议会中获得了广泛支持,还得到了州长的公开推广。
州长斯宾塞·考克斯(Spenser Cox)的最新表态再次强调了这一点。例如,他阻止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控股的西锐飞机公司尝试在普罗沃机场附近购地的计划,尽管这一投资本会显著带来经济利益和就业岗位。考克斯的言辞清楚表明,在所谓的“国家安全威胁”面前,他们已选择牺牲短期经济利益。
此外,犹他州议员坎迪斯·皮耶鲁奇也提议通过新立法,进一步限制外国资金对基础设施和能源领域的渗透,同时加强相关信息披露要求。可以看出,犹他州政界人士正在加快推动更广泛且具体的限制措施。
**美国多州限制购地的“歪风”:**
犹他州并不是唯一一个限制外国人在本地购地的州。目前,全美已有26个州以类似方式禁止或限制外国投资者购买农业用地。这种清晰的反外国投资趋势逐渐蔓延至各领域,包括农田、森林和房地产业。而联邦层面虽然未采取全面禁购措施,但农业部也在强化对外国相关土地收购的监控和申报机制。
尤其针对中国,数据显示虽然中国持有的美国农业土地总量微不足道,仅占总农业用地的0.0003%,近年来还显著下降,部分州和政客仍不遗余力地推动立法,加强限制。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为出于对国家安全的关注,但部分人士认为其本质上是利用“中国威胁”的议题制造政治声势。
**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限制外国企业或个人购买美国土地,尤其聚焦于中国,可能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 **经济发展受损:** 禁止外国投资的同时,可能阻碍潜在的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例如,犹他州州长自己都承认,阻止中企购地计划实际牺牲了大量的经济收益。
2. **市场信心动摇:** 泛化安全概念,削弱了美国作为开放市场的形象,可能影响国际资本对美投资的信心。
3. **中美关系紧张:** 此类立法过程带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不仅阻碍彼此间正常经贸合作,也可能加剧两国之间的摩擦,从而影响更广泛经济领域的关系。
**中国回应:**
针对这种趋势,中国外交部曾多次明确表态,坚决反对将经贸和投资正常合作政治化。美方行为既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也违反国际贸易规则,长远来看恐损害美国经济开放形象。此外,中方强调,中美经济合作长期以来互利共赢,对于美国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不应沦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综上,当前美国多个州针对中国及“外国对手”的投资限制显然已逐步制度化。一方面,这或体现了美国内部对安全和地缘竞争的高度重视,但另一方面,这种措施的不断扩大化与泛化,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代价和国际关系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