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这两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就要开启一场备受关注的重大会谈。就在会谈前几小时,特朗普突然说了一句:“要是不谈拢,我马上就回华盛顿。”
这一变化来得那么快,真是情节跌宕。美国总统提前摆明了态度,暗示自己可能会“拍桌就走”,毫不犹豫地展现出这种姿态,无疑让本来就充满变数的会谈气氛变得更加紧绷。
外头一时间都炸开了锅,资本市场也跟着大幅波动起来。更吸引人的,是他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以一种少见的方式,主动提议让美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领导人三方会面,还邀请乌克兰的泽连斯基总统一起参加。
这个动作突破了之前美方坚持“泽连斯基不能参加”那套说法,传递出了新一轮的外交信号。原定在8月15日晚10点半举行的秘密峰会,被外界看作是“决定未来两年全球安全格局”的重要转折点。
联合国7月份发布的全球信任指数调查表明,64%的受访者觉得美俄会谈会对全球安全形势产生直接影响。在俄乌战事持续了三年、能源价格不断起伏的情况下,特朗普和普京的这次会面,无疑紧紧抓住了全世界的关注。
普京没急着反驳特朗普的挑衅,他在莫斯科和政府高层开会时,只说了一句“希望通过对话达成符合俄乌利益的协议”。没有大放厥词,也没有提前设定什么结果,这样的克制让人不免猜测背后藏着什么玄机。
普京这次不是一个人孤身到阿拉斯加,除了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之外,还带上了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总统助理乌沙科夫,以及副总理诺瓦克和工业贸易部长曼图罗夫等一帮核心高层。这么多人组成的阵容,远远超出了只谈乌克兰停火的范围,显然普京还打算推动更广泛、更重大的议题。
特朗普一向以硬朗的态度示人,这次也不例外。他不仅直言两人谈崩的可能性竟然高达25%,还提前公布了如果谈判破裂后的“应对措施”——由财政部长贝森特牵头,对俄罗斯加征一些次级关税,还“强烈建议”欧洲跟着一起制裁。
这招安排,一方面当做谈判的筹码,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心理战术。特朗普试图通过提前放出“退出威胁”,来在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至于会谈的地点选在哪里,也别有用心。
这次峰会定在安克雷奇的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挺巧的,正赶上会谈期间还安排了两场军事演习。俄方媒体还爆料说,基地里还部署了F35战斗机,真是不凑巧啊。
这个安排算得上是一种“下马威”,让人想起以前的“武关会盟”。表面上看是握手示好,可背后却暗藏刀光剑影。俄方没直接发声抗议,但也不是没表示态度,转而用另一招回应。俄罗斯紧接着宣布,要对“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再进行一轮试验,显然也是在“亮剑”。
在这样的局势下,泽连斯基的地位变得挺微妙。之前被美国排除在谈判之外的乌克兰总统,突然“被允许”参加会议了。特朗普还公开建议让泽连斯基去阿拉斯加开会,甚至暗示谈完普京之后就能直接搞三方峰会。这一招明显打乱了原本的外交节奏,也让外界对泽连斯基“被动加入”的情况心生疑虑。
乌克兰媒体对此反应挺谨慎的,怕泽连斯基的加入会逼得他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同时,欧盟的局面也变得有点尴尬。特朗普这招无疑压缩了欧盟在俄乌问题上的发言权。之前欧盟和美国刚刚达成了五点共识,其中一个就强调得要确保乌克兰的安全,还明确反对任何“交换领土”的行动。
美国方面态度突然一变,让欧洲都挺措手不及的,情况也变得更复杂了。欧洲议会里有人开始担心美俄在背后搞小动作,怕自己在接下来的一些局势中会被冷落。
俄方表现得挺淡定的,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早就说过,这次峰会不会签任何正式的协议。俄方的办法就是“稳步推进”,不急着让步,通过谈判来争取话语权和外交上的主动权。
特朗普一再“打压”预期,刚开始提出“领土交换”的想法,接着又说是“试探性会谈”,之后又明确表示“这次不涉及领土问题”。这些逐步收紧的表态,反映出他对谈判的结果其实没太大信心。这更像是一场外交上的“心理战”,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
要说的事,美方提的“次级关税”制裁,对于俄罗斯来说其实也不算啥新鲜玩意儿。这几年来,俄方在多轮严厉制裁的压力下,早就开始搭建自己的替代系统了。在能源出口、货币结算那些方面,俄罗斯早就着手“去美元化”,这都不是第一次尝试啦。
这也让外界觉得,特朗普的威胁可能更多是装样子,实际并没啥真本事。他真正想达到的目的,可能是向国内鹰派和选民说明情况,同时也试图逼迫泽连斯基和欧盟答应妥协方案。普京在闭门会谈前不透露底牌,算是挺老练的外交手段了。通过低调应对,他为自己留出了空间,也让特朗普很难猜到俄方具体立场。
这一会儿,全球市场也都紧盯着峰会的动静。伦敦ICE的数据显示,自从消息出来以后,欧洲的天然气和原油价格就剧烈变动。大部分投行都觉得,这次峰会的结果,可能会左右下半年的能源市场走向。
在乌克兰内部,有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民众希望用外交方式来解决冲突,不过,有超过六成的人反对在领土问题上做让步。这种局势让泽连斯基的谈判空间变得更为有限,他既不愿意对俄罗斯妥协得太厉害,也不得不面对来自美方的施压。
俄方坚决表示,涉及领土的任何安排,必须以俄罗斯“国家安全利益”为前提。这其实就是再一次明确:克里米亚问题没有谈判的余地。在这场表面平静、实则暗藏暗流的峰会临近之际,特朗普说的“我可能会马上回华盛顿”,或许是整场外交博弈中最真实的写照:要么合作,要么对抗,没有折衷的空间。
这正好揭示了美国内心的紧张感。美国已经没有办法长时间耗在乌克兰的战场上,特朗普也急着把战事拉下帷幕,把更多精力放到亚太地区。他着急推动和平,目的不单单是为了乌克兰,而是为了实现美国战略的转变。
这场峰会不一定会马上敲定结果,但肯定会成为未来趋势的一个风向标。一旦美俄达成一定的协议,欧洲以及乌克兰可能就得接受现成的局势,变成这场大国角力里的被动一环。
这次美俄峰会背后暗藏的波云诡谲,也许短时间内不会写进文件里,但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在悄悄雕塑未来的国际版图。特朗普那威胁要走的事儿,可能只是谈判的策略,但也反映出美方的战略焦虑。真正的输赢,也许要等会后那片沉默中才能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