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棍术,你第一个想到的是啥?可能有人会说,电影里的少林高僧,棍扫群魔;也许有朋友脑补出早年武侠小说中,快意恩仇的江湖少年。可你有没有想过,今天在福建龙岩支队的训练场上,也有一群森林消防指战员正挥舞着长棍,跟随专业武术教练练兵习武,把传统功夫玩得风生水起?我琢磨着,很多人看到这里,难免会嘀咕,“消防员学棍术?这是要拍武侠大片吗,还是‘棍’上添花?”哎,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慢慢往下聊,细细盘一盘这背后究竟藏了哪些门道,还有那份你想不到的深意。
原本,最传统印象里的消防,就是白天训练、晚上熄灯,日复一日无聊循环,有的时候训练本领不外乎体能拉练、器械演练,大家凑在一起各忙各的,真正上心的兴趣活动少之又少。这种状态放在年轻的指战员身上,难免有种纸片式的枯燥感。可自从“武术热潮”一开闸,整个营区的气质都像被洗了一遍,空气里莫名有了不少“江湖味”——不夸张,谁走进训练场,都会被那一通棍花呼啦啦吸引。话说,这回人家龙岩支队六中队,可是玩了一把狠的:请来了地道的地方武术专业教练,直接搬进营区开小灶。你说这教练不一般,行头一到场,干货往上一倒——从历史说到动作,啥都有讲头。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种“理论+实践”的教学套路。武术教练先跟大伙唠家常,把棍术被历史烟尘熏染的故事捋一捋,少林寺的传奇、民间棍法的花样,谁有什么绝招、哪个门派有啥秘笈,讲得比电视剧还精彩。讲完文化,马上就切进动作,从弓步劈棍到舞花棍,每一个细节,都拆开揉碎再往下教,连咋用腰发力、棍梢怎么收,都一丝不苟。看那些指战员,好像瞬间梦回武侠世界:有两个挤在一块儿,揣摩着棍子咋舞才顺手;有人盯着教练动作,眼都不敢眨一下,生怕哪个小招式错过了就“武林绝学失传”似的。训练间隙,还能见到一群人围成小圈子,互相“挑刺”动作是不是到位。说起来,这场面要是随手拍个视频发网上,估摸着能直接上“热搜”。
有人问,这学了一身“棍功”到底能干啥,总不能上火场跟火拼“对棍”吧?其实你要说,棍术真是用在实战里,那未必,但别忘了,肌肉记忆和团队默契,它俩就是练出来的。棍法讲究的是什么?发力、节奏、精气神,每一步都要精确无误。和团队拉练时要的气场、默契其实异曲同工。你看,哪怕刚开始指战员们动作还有点稚嫩,经过反复磨合到后面,劈棍的力道透彻,单手控棍的稳定性也愈发让人服气。最有意思的是,武术课上练出来的专注劲儿,直接带到了日常训练里——你猜怎么着?摸器械、排队列、搬物资,全都多了几分劲头。真应了那句“文化活动不是摆设,是提神的特效药”。
而且要说棍术传承的意义,也不止于“花架子”。中国传统武术,从来都是自省和气质培养的一种方式,不光是手上的把式,更是根骨里的性子。这些消防员,平日里卧薪尝胆训练救援,艰苦枯燥,压力不言而喻。棍术这玩意儿,正好成了他们除疲乏、解压抒怀的新路子。打个比方,人累了,有的人靠音乐放松,有的人泡杯咖啡休养生息,但对这些撸铁、摸枪的汉子来说,挥棍舞步,既是锻炼,也是发泄。棍起棍落,仿佛把那些无处安放的情绪,一股脑地甩了出去。若真要把这叫“精神按摩”,其实也不过分。
再追问一下,“一队一特色”能蹦出什么新花样?传统上,基层队伍的文化活动简单重复,缺乏新意。大锅饭没滋味,人生乐趣少一味。这次把地方教练请进来,不再仅仅是做表面功夫,不是那种年度聚会的形式主义,是真正把训练与文化、团队与个人捏成了一团。从被动参加到自发钻研,这个转变,许多老队员都说:“终于干了点儿自己真感兴趣的事。”平日压力大,成天重复性的工作容易让人变得麻木,而一套棍术练下来,身子骨舒展了,心也清净了不少。有教练带着,氛围立马变不一样了:有的队员动作还不娴熟,就挺身上前请教,有些小伙伴休息也宁愿抱着棍子练动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生生弄出了点“江湖同门”的气氛。你看,那些专业队的老师傅带着小徒弟,队伍里上下之间的隔阂一下子就少了点。
还有一点必须提,别以为文化活动就是“玩玩而已”。这种浸入式武术培训,其实非常讲究凝聚力。文化,是营区里天然的“吸铁石”;在表面上是大家一起挥棍舞步,骨子里却是在悄咪咪建队魂。不信你问每一个参加过训练的指战员,谁没在心里有点小得意,“学到了新本事,跟兄弟伙一起牛一把”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队伍的氛围也更团结了,呼吸一致、步调一致,哪怕下了训练场,也是一个声音、一个气场。前几天有个教练还半开玩笑说,“以后回老家,舞一手棍法,媳妇都能吓一跳!”这种自豪感和荣誉感,点燃的不只是训练激情,更是一种集体荣誉。
说白了,今天的龙岩中队,不仅仅是练了一门武艺,更是在体验、传承和弘扬一种文化。棍术背后厚重的历史,少林精神、民间传说,还有那份民族自豪,点滴渗进了这些年轻队员的骨髓。你会发现,当华夏文明里的传统技艺真正走近新一代救援英雄,也许日后我们看到的消防指战员,不只是守护绿水青山、扑火救灾,更是满身中国力量的活广告。有点江湖气,有点侠义心,谁还敢说90后、00后的队伍没“武运”?
别的不说,这波“武术热潮”,确确实实给营区注入了新生活力。大伙训练的积极性上去了,精神状态更饱满,也更会享受努力带来的小确幸。其实,这正是“健体动心、以文化人”的最佳注脚。人不怕劳累,最怕日子一潭死水。有了激情和乐趣,哪怕生活再单调,也能“舞”出不一样的风景。看着一批又一批的新兵老将,哪怕刚进队、摸不清套路,没两天也能跟着“舞动起来”,一来二去,气质都不自觉地提了两个档次。
归根结底,这场轰轰烈烈的“棍术热”,其实承载着更深层的期许。不止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文化自信的增强。队员们在娱乐中习得本领,在交流里磨合团队,用汗水和笑声写下属于这支队伍的新篇章。林中的清晨,营区的傍晚,哪里有挥舞棍花的身影,哪里就有希望和力量。所以,别再拿“舞棍子”当笑谈,真正的“硬核”青春,就是这样被锤炼出来的。
唠到这儿,有没有感觉心里被点燃了一把火?你觉得,给基层队伍引进传统武术课程,究竟还会碰撞出哪些新火花?你有没有想过,下一步啥新花样能刺激大家再燃一把?动动手指,说说你心里的答案呗!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