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美国人在北极骂街?中国一脚踩到了霸权的尾巴,特朗普要睡不着了

发布日期:2025-08-05 08:41 点击次数:172

就在这个周末,美国人突然在北极“骂街”。美国海岸警卫队的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一连串中国“雪龙2”号科考船的航拍图,声称中国“入侵”美国“扩展大陆架”边界130海里。这段指控里的大量关键词,很快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这片被美国单方面划定的“主权区域”,距离其法律承认的领海基线已达290海里(约537公里),其实完全位于公海范围。这事儿其实发生在2年前,当时美国国务院单方面宣布扩大对北极和白令海的主权要求,将约1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加利福尼亚州面积)的海域纳入其“扩展大陆架”(ECS)范围,宣称对该区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拥有“专属保护和管理权”。

这一行为公然践踏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的大陆架外部边界原则,更违背了“北极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国际法基本准则。不过,尽管当时联合国大会上多国反对,可美国依旧我行我素。

抛开战略安全部署之类的话题,美国此举更多是资源和利益上的需求。地质研究表明,北冰洋海底蕴藏着相当于830亿吨标准燃料的能源储备,其中近80%集中在俄罗斯沿岸的巴伦支海与喀拉海。更令美国战略界焦虑的是,该地区未被勘探的大陆架极可能蕴藏大量稀土及电动汽车电池所需的关键矿产。格陵兰岛冰盖下更埋藏着全球四分之一的稀土资源,对美国维持军事与科技霸权至关重要——五角大楼报告显示其军工体系87%的稀土依赖进口,其中78%来自中国。

资源焦虑驱动美国以“安全”之名行扩张之实,甚至不惜重演殖民逻辑:特朗普政府多次提出购买格陵兰岛,威胁对丹麦实施贸易制裁,并鼓动当地“自决”,试图以资本与武力重塑北极版图。

为什么这次中国科考船就跑了一趟,美国人就开始“骂街”呢?很大程度上来说,属于是一脚踩到霸权的尾巴了。在美国疯狂“圈地”北极的时候,中俄开始在北极联手,这让美国极度不适应、也无法忍耐。2025年7月,“新新海1号”货轮沿中俄共建的“冰上丝绸之路”从连云港直抵阿尔汉格尔斯克,将欧亚传统航线的运输距离缩短9000海里,时间压缩至不足一个月,贸易成本降低30%以上。

这条航道的战略价值远超经济范畴——它首次为欧亚大陆提供了避开美国控制的关键水道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替代方案。2024年北极航道货运量达创纪录的3730万吨,中国航运公司完成14个航次、运输17.6万吨集装箱货物,均为2023年的两倍。它冲击的不光是美国封锁计划的混乱,更间接性“摧毁”了美国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面对新兴的极地格局,美国的军事化回应暴露出深层恐慌。加拿大军方配合美国战略,以“监测鲑鱼迁徙”为借口(后被证实航线重叠不足1/3),派遣CP-140侦察机及海岸警卫队舰艇持续尾随“雪龙2”号至北极圈边缘。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美军洛杉矶级核潜艇“纽波特纽斯号”于2025年7月历史性停靠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这是北约唯一无军队国家首次接受核潜艇部署。美国海岸警卫队北极区指挥官鲍勃·利特尔辩称需防御“恶意国家活动”,却无法解释为何国际法框架内的海洋科考会被定性为“敌方活动”

美国对“雪龙2”号科考活动的指控,恰似北极霸权博弈的隐喻。当中国科考船在公海自由航行时,它承载的不仅是科研设备,更是一种多极秩序的可能性。美国在北极的“骂街”表演,实则是战略失序的哀鸣,面对种种可能,特朗普恐怕要睡不着觉了。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