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日本年轻人“就业自由选”,一边是中国毕业生“海投简历愁断肠”,你说气人不气人?
过去这一年,日本的大学生们羡煞旁人非但不用卷到起早贪黑,还能被企业排队请上门,左手“大礼包”、右手“高福利”,干得不顺心,第二家第三家等着你。反观国内,1200万毕业生同时撒网,成功上岸已属不易,能留下来干几年、更是得看福气。更别提那句流行语,“毕业=失业”,一言难尽的辛酸和现实。有人调侃“日本熬走了二代人,咱是不是也快熬出头了?”可是伙计,真以为咱和日本的“剧本”一样?你真是想多了。
你要问,“人口负增长”、“深度老龄化”,为啥日本变成了就业天堂,中国却成了就业修罗场?小伙伴们往下保证让你“醍醐灌顶”!
先看数据。中国官方2024年青年失业率14.5%,折合下来,100个年轻人里有快15个“家里蹲”。日本那边呢?反倒毕业就能挑工作,甚至企业为抢人互相下绊子。感觉就像一个班的学渣突然逆袭全校第一,任你努力冲刺,还是让人望尘莫及。
大家议论纷纷,日本熬过老龄化,就迎来了“抢人红利”,难道中国也能按“模子”复制出这样的产业盛世?想多了吧!关键问题就在于——日本跟咱,表面“病根”一样,其实里子差老远咧。
先扒一扒日本的路数。众所周知,日本从90年代广场协议后“掉进坑”——经济三十年瘫在那里,房地产价比白菜,有钱的“资产阶级”,一夜成“房奴”。但别小看日本,这帮人是真会赚外快!房子跌成狗没关系,丰田、本田还有索尼、松下,日本品牌满世界赚外汇。哪怕国内衰败,但大把利润源源不断流回岛上。听着有点像东北老铁去南方打工,工资寄回老家,老家再困难也饿不死。要不是这些高端制造业,日本真得“发霉”好几年。
再看看咱这边。说句实在的,咱们三十年奇迹成长,靠的是“三来一补”——拉来订单、引入技术、靠人力便宜博市场。咱是当“世界工厂”起手的。现在转型升级卡在“中间地带”人力成本涨上去了,高端技术被西方干扰,产能过剩出口遇天花板。说句东北大碴子味儿实话,咱的路,比日本窄多了。日本能靠几家国际大牌喝汤,咱这头大象,一分钱掰八瓣花都不够,十几亿人的饭碗靠出口真是捉襟见肘。
而且别忽略了一个残酷现实中国人口基数太吓人。你让1.3亿人的就业和1亿人的就业,背后那是“天差地别”的级别。日本企业可以为30万大学生抢破头,咱这边1200万人“洪流”一涌,不出问题才怪。
有人问,日本以前也老龄化,怎么现在年轻人就甜头吃?实际上人家是经济掉队后、在全球市场分到高附加值的蛋糕,剩下的都能补贴社会福利。咱要是也指望外头给饭吃,对不起,新订单已经一去不复返。
有人说,等人口下降到日本的规模,估计就业压力就小了。可问题是,岗位会不会跑得比人还快?你想啊,消费乏力了,产业大裁员,岗位减少到还没来得及等你躺赢,就成了“全员提前退休”,那才是硬伤。
最近几年,中国年轻人“内卷”得都快变成卷心菜了。从“996”升级到“007”,大家嘴上喊着“奋斗是福报”,实际上各路打工人心里都在腹诽咱这不是拼命,是拼命三郎附体。国家大力反“内卷”,可低头看看工资单、朋友圈、招聘网站,卷着卷着就涌进“内耗怪圈”。难怪网络上流行“上岸只是换了个坑,坑坑有饺子,人人插队等汤喝。”
政策上呢?国家明面鼓励“多生娃”,各种育儿补贴、减负政策全上阵。3600块钱一年补贴虽说“蚊子腿也有肉”,可年轻人却更关心育儿成本、教育资源、房价压力哪个能降?说心里话,还不如幼儿园免费直接来得实惠。生育意愿低,根本原因是生活压力高、上升通道窄。靠撒糖、打鸡血,收效真是有限。
这个阶段,咱和日本的最大差别——日本的“科技命根子”牢牢抓在手里,顶级产业链没断过。咱创新路还没走通,刚想冲高端,那边贸易战、科技封锁“社会大课堂”一课接一课。“中国制造”,还得一步步升级,不像日本那样能“躺赢吃利息”。
还有人总说“以后大家抢着养孩子,岗位会多得养不活人”。拜托,人口少不会自动提升岗位数量,要是消费乏力、产业凋敝,反而会有一大堆青年“躺平”队伍。不是不想努力,是挣钱的赛道变窄了。
别的不说,日本黏糊糊的“少子化”搞了三十年,硬是没解决,“异次元”对策出台一大堆,效果还是一头雾水。你真以为老龄化是喜讯?那可是“甜蜜的毒药”,福利和养老开支逼得政府直冒冷汗。
未来呢?中国眼下的路并不好走。安慰自己的“就业救市”,只可能靠扩大内需。可内需要起得快?有工作才有钱花,有钱花企业才有活干,企业能挣钱才能请更多人,哪一个环节不出问题都难。国家层面当然明白,大力推动“消费券”、“生育补贴”、“减税”等,就是想给市场起锅烧火。但老百姓的体感,左右的还是“有没有钱、敢不敢花”这俩终极问题。
大招还得想,局不是一朝一夕能破。真正让老百姓敢生娃、敢消费的,还是高质量就业不喊口号、不假装努力,而是敢给年轻人托底的安全感。有道是“就业稳了,娃也敢生了,消费也活跃了”,这才是闭环。
说到这儿,总算明白,人口红利消失的背后,不只是“生娃少了”、“老龄化了”那么简单。产业升级的任务是硬骨头,消费心态才是底层逻辑。日本那杯羹,中国还没到可以尝甜头的时候,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眼下的对策,补贴不能没有,减负也得真刀真枪上。别让“福利政策”变成打发群众的“小恩小惠”,该下本就得真出血。啥时候家长们不再讨论“生娃还是买房”,而是讨论“买哪辆国产电动车”时,大概国人才能真正感受到人口拐点带来的好处。
写到这,老铁们都明白了吧叫嚷“人口红利”必有好就业、产业自然升级的逻辑,那就是把“日本的脚”往“中国的鞋”里塞,这不只是挤脚,还是磨泡。中国式就业困境,重在结构升级,也重在公平分配,前路漫漫,急不来也拖不起。
既然如此,最后来几句“花式表扬”真想为那些靠人口红利的“盲目乐观派”鼓个掌,这画饼的能力,不去当美术老师都屈才了。劝各位,别再幻想“吃着日本养老饭,自带高薪就业”,脚踏实地谋发展,干点实事比啥都值当!
你觉得中国能像日本一样“熬”出来就能人人抢着就业,还是只能各行其是、自己奋斗求生路?是应该继续盲目乐观,期待“人口红利”带来明天会更好,还是冷静面对产业升级和现实压力,两条腿走路各自努力?留言区见,让我们互相“伤害”一下,看看谁的观点更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