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这把年纪了,还能学点啥?”赵阿姨一边抻着胳膊做形体操,一边乐呵呵地跟邻居唠嗑。小胡网格员笑着递过报名表:“赵阿姨,您别谦虚,咱们社区老年大学刚开班,各种课程任您挑!”旁边的李大爷插话:“我就想学书法,可惜手都快生锈了。”老师张旺红听见了,大声鼓劲:“来嘛!横平竖直,我包教包会!”家门口的课堂,让退休生活一下子热闹起来。可问题也来了:老年人真能在社区课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吗?
家门口上课,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
说起以前上学,那都是孩子们背着书包跑得飞快,现在倒好,六七十岁的叔叔阿姨成了新“学生”。金凤区五里湖畔社区最近火了一把——他们把老年大学直接搬到了居民楼下。这不是普通的小打小闹,而是借助养老服务中心,把专业老师、设施设备全都配齐。
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占总人口21.8%。像五里湖畔这样一个不大的社区,就有1850多位老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群渴望学习、盼望社交、希望晚景更精彩的人。他们不愿意只当看电视、遛弯儿的大爷大妈,更想活出自我价值。
兴趣菜单随便选,“银发族”也能玩转智能时代
最吸引人的,是这里的课程设置:舞蹈有民族风情,书法笔墨飘香,还有剪纸非遗传承人亲自带队。谁说退休就只能跳广场舞?现在连二胡、电子琴和吉他都可以试试手气。有位70岁的周生义大哥直言:“等下次要是加个模特班,我第一个报名!”
除了传统文化课,这里的智能手机培训同样火爆。“扫码买菜不会用?没事儿,小孙女教不过来,我们这儿老师手把手。”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研究表明,有近65%的城市老人对智能技术感到陌生或焦虑,而现场体验式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个痛点。
从孤独到团圆,“适需而教”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
过去,不少老人觉得自己与社会脱节,只剩下一屋子的寂静。而现在,“以学员为中心”的理念让每个人都成主角。不管你爱唱歌还是写字,都有人陪你一起练;无论基础如何,总有耐心的老师帮你入门。研讨式和情景式教学方式,让大家在互动中结识新朋友,也找回被忽略已久的存在感。
民政部白皮书(2025)提到,目前全国90%以上城乡基层尚未实现优质养老教育资源普及。“送教上门”“定制化课程”等创新模式,被认为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钥匙。五里湖畔正是在摸索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既满足精神需求,又补齐服务短板,让晚年的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现实挑战依然不少,但幸福其实很简单
当然,说到底,要让每个老人满意,还得继续努力。一方面师资力量有限,好老师抢手;另一方面设施更新速度赶不上需求增长。不过只要方向对头,有关部门持续投入,这样接地气又温暖的新型养老模式一定会越来越普及。从街坊四邻到政策专家,都看到了它释放出的巨大社会效益——不仅提升生活品质,更增进邻里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78岁李伯曾经抱怨独居太冷清,如今每天忙着排练合唱团。他常打趣道:“年轻时忙工作,现在终于轮到我们‘返校’啦!”其实谁说夕阳不能红透半边天?人生哪有什么剧本,每一天都是新的可能!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你的父母或自己也遇见这样的“家门口课堂”,会勇敢迈出第一步吗?有没有什么才艺或者梦想,其实一直藏在心底没敢尝试呢?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