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那天在雍亲王府,原本是打算赏花喝酒,顺带瞅瞅胤禛最近忙啥。
谁能料到,花还没看细,酒刚端起来,弘历就大步流星闯了进来。
这娃穿着宝蓝色蟒袍,个子比同龄人高半头,站那儿板板正正,像没事人儿一样。
康熙手里那酒杯就这么一歪,酒哗啦啦撒了一地。
胤禛赶紧上前擦地,心里慌,脸上还得装镇定。
康熙那双眼睛却死死盯着弘历,像一只老狐狸盯着新出洞的兔崽子。
康熙对孙子其实没啥特殊感情,他的孙子多得跟集市上的萝卜似的,一堆一堆的,能叫上名的没几个。
这次本来就顺道看看,压根没当回事。
谁成想这孩子一开口就不一样。
康熙随口问了句:“读书读了几年啦?”弘历一点不慌,腰一躬,声音不高不低:“回皇祖父,六岁跟朱轼先生学,已经六年了。”这劲头,跟咱村里小孩见了长辈先喊人再说话一样,既规矩又有底气。
康熙又挖了个坑,他问:“《论语》里说为政以德,你咋理解?”这问题说实在的,现场不少大人都愣了一下。
这种话题,大多数孩子不是背几句书本话糊弄,就是顺口说“要爱民如子”那种官方腔调。
弘历却皱了下眉头,想了一下才慢慢开口:“皇祖父治理天下六十年,百姓能安稳过日子,就是为政以德。要是当官的都像皇祖父这样,不贪不懒,天下就不会乱。”康熙听了,心里像喝了热汤,浑身舒坦。
这孩子既不装腔作势,也不光嘴皮子利索,咂摸咂摸,话里头有点真东西。
第三道题,康熙指着院子里的牡丹来一句:“你看这花开得这么好,要是遇到暴雨咋办?”旁边那些孩子,估计要么说赶紧搬屋里去,要么说搭个棚子遮着点。
弘历又不一样,他说:“牡丹根扎得深,只要根不坏,暴雨过后还能再开。跟百姓一样,只要朝廷不折腾,就算遇到灾年,也能慢慢好起来。”康熙这回是真愣住了,酒杯松开,洒在地上都顾不上。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把百姓和国家说得这么明白,谁能不心头一颤?
康熙心里一下子冒出个念头,这孙子有点像自己年轻时。
想当年平三藩,康熙也是靠沉稳和底气硬撑过来的。
康熙晚年其实挺不容易,太子胤礽两次被废,各房皇子闹得跟过年分糖似的,谁都不服气。
康熙看着这些儿子一个个不是只想当皇帝,就是没那个本事,心里憋着火,愁自己辛苦干了大半辈子,会不会让下一代给糟蹋了。
这时候弘历像一道光,照进了老皇帝的心。
别的孙子要么书读得多,却一身娇气,要么胆小怕事,弘历既懂书又懂事,还不爱出风头,这种孩子不是大街上的白菜。
还有一桩小事让康熙越发觉得弘历不一般。
那天快散场时突然刮风,弘历蟒袍上的玉带扣被吹掉了。
别人估计一着急,赶紧弯腰去捡。
弘历却先躬身对着康熙说:“惊扰皇祖父了。”然后慢悠悠弯腰捡起玉扣。
这动作啊,说起来也就几秒钟,可康熙心里清楚,这孩子的沉着不是装出来的。
后来他还给马齐写信,说胤禛的二儿子不是普通人,将来有大用。
从此之后,康熙去雍亲王府的次数直线上升。
康熙六十一年夏天,几乎每月都去胤禛府里。
名义上赏花,其实就是找弘历聊天。
有时候让弘历陪着练字,有时候一起读奏折,宫里头传得沸沸扬扬。
有人说胤禛是故意把儿子推到康熙面前,争太子位。
其实胤禛比谁都心里有数,康熙最烦皇子结党营私,真要刻意往前推,反倒要挨批。
他敢让弘历见康熙,就是知道这孩子稳,不会说大话,也不会给人留下被刻意培养的印象。
康熙见他多了,越发觉得这孙子不一般。
狩猎那次,康熙又考了弘历。
清晨围猎,皇子皇孙们都围着康熙转,弘历沉着跟在康熙身边,手里小弓攥得紧,一副要干大事的样子。
康熙有心考他,指着前面的鹿说:“你敢射那只鹿不?”弘历看看鹿,摇头说:“那是母鹿,后头还有小鹿。要是射了母鹿,小鹿就活不了。不如等后头的公鹿过来。”康熙听了心里直夸,这孩子除了胆子大,还懂仁心,跟那些只知道逞能的娃娃不是一个路数。
再遇到野猪,侍卫们准备放箭,弘历又说:“野猪跑不快,咱们可以围着抓,不用伤它。”康熙就照他说的做,果然没费多少劲就把野猪活捉了。
狩猎结束,康熙掏出一枚玉如意送给弘历。
这可不是普通的赏赐,这枚如意是康熙随身物件,宫里头谁见了都得掂量掂量。
这事一传,大家都说康熙怕是看上胤禛家这二儿子了。
朝里的风头开始转向胤禛,胤禛能继位,弘历的加分少不了。
康熙对弘历的偏爱,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说起来,乾隆后来能当皇帝,能整出盛世局面,跟康熙这几年的栽培有莫大关系。
康熙不是普通的祖孙之爱,他是给大清挑接班人。
牡丹台那一场见面,酒杯落地那一瞬,改变了弘历的命运,也把清朝带进了新局面。
康熙见弘历,不光看他嘴皮子利索,还真看中了那沉稳劲儿和为人。
清史里头说,弘历长得高鼻梁、宽额头、眼里像有双瞳,这在老一辈看来是帝王相。
康熙年轻时也被夸过天表英俊,见弘历相貌那几天,心里头那点血脉亲近劲儿,藏都藏不住。
细看康熙这心理,晚年确实有点像咱们村里老人琢磨家产,谁能把家里的根守住,谁就是顶梁柱。
康熙见惯了阿谀奉承、争权夺利,难得见到弘历这种既懂书又懂事,还不急不躁的孩子,不心动才怪。
胤禛心思也深,他知道不能让弘历太出风头,太高调反成了靶子。
康熙每次见弘历,心里都想,“这孩子不是寻常材料。”
说白了,康熙老了,咋能放心把江山交给不靠谱的下一代?
弘历身上那沉稳劲,就像老房子的根,能顶得住风雨,还能再开花。
宫里大臣们见康熙送玉如意,个个心里明白,胤禛这回八成稳了。
这都不是啥玄乎事,老一辈传家也一样,看孩子有没有主心骨,有没有根。
弘历这些年一直低调做人,康熙越看越顺眼,最后下了决心。
清史稿、起居注、档案都记着,康熙确实看重弘历。
乾隆继位后,延续了康熙、雍正打下的根基,开创了盛世。
这条路,是从那次见面就铺下了。
那一杯洒在地上的酒,是康熙心头的震撼,也是清朝命运的分水岭。
一切都归结在“根”字上,家有根,国有根,人有根,才能活得踏实。
康熙和弘历那场见面,不是一场普通的祖孙对话,而是一场关于大清未来的交接。
读到这儿,谁家里没遇见过这种场面?
老人看着小辈,心里盘算着谁能接班,不就是想让家底稳稳当当么?
康熙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性的真实。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