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关于“2025年9月1日起全民必须缴社保”的说法又刷屏了,朋友圈、短视频都在传,好像一夜之间国家的社保大门砰地一声关上了,谁也别想逃。先别慌,其实真相没那么惊悚,但确实和我们每个人的钱包、未来的养老金都息息相关,今天咱们就一口气把这事捋清楚,顺便算笔明白账,看看月薪五千连续缴二十年,退休到底能拿多少。
先说结论:不是突然冒出来一个“强制全民社保”的新政,而是最高法在2025年7月31日公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9月1日起正式落地。这份解释里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单位和员工私下签的任何“自愿放弃社保”的协议,法院统统不认,直接判无效。换句话说,以前有些公司为了省钱,员工为了到手工资多一点,两边默契地“假装没看见”社保这条法律红线,现在这条路被彻底堵死。
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官方没直说,但把几组公开数据摆在一起就能看懂。2024年全国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缺口5800亿元,老年人口占比已经冲到19.8%,差不多五个人里就有一个是退休族。钱不够发、人还在加速老,光靠财政补贴肯定扛不住,唯一的办法就是扩大缴费面,把过去游离在系统外的人拉进来。于是司法解释出手,先把最常见的“协议弃保”漏洞补上。
那是不是说9月1日一过,全国十四亿人不论有没有工作都得去社保局排队缴费?并不是。文件针对的是“存在劳动关系”的职工,也就是你签了劳动合同、单位按月给你发工资,这种情形本来就受《劳动法》《社会保险法》保护,只是过去执行不严。真正的变化是:哪怕你自己拍着胸脯跟老板说“别扣社保了,我想多拿点现金”,老板也不能答应,一旦答应就违法,将来被举报或者发生纠纷,公司要补钱、加滞纳金,还可能赔经济补偿。
有人担心,那灵活就业、打零工、跑外卖的怎么办?放心,司法解释只管劳动关系,灵活就业还是沿用自愿参保的老办法。不过风向已经很明显:国家希望人人有社保,只是分阶段、分人群推进,先把最容易落地的城镇职工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聊完政策,回到大家最关心的钱袋子。假设你今年30岁,月薪固定在5000元,从现在起连续缴20年,中间不中断,退休时能领多少养老金?咱们用目前通行的公式粗略算一下,别嫌枯燥,数字最真实。
养老金分成两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60岁退休按139个月)。
按2024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3500元左右、社平工资7000元做参照,5000元月薪对应缴费指数大约在0.7。连续缴20年,个人账户本息累计约10.8万元(含利息)。
带入公式:
基础养老金≈7000×(1+0.7)÷2×20×1%=1190元/月
个人账户养老金≈108000÷139=777元/月
两者相加大约1967元/月。如果社平工资每年按4%递增,二十年后实际数字可能在2800—3200元之间,刚好够在小城市维持基本生活。别忘了,这只是社保里最核心的养老一块,还没算医保、失业、工伤、生育,真正的好处是整套安全网。
有人吐槽:我工资才五千,扣完社保到手更少了,日子怎么过?其实账得两面算。以最常见的“五险”为例,单位合计要掏工资的27%左右,个人掏10.5%上下,也就是公司每月替你交1350元,你自己交525元,加一起1875元进了国家账户。看似肉疼,但这1350元原本就是企业的人力成本,不是从你口袋掏出去的。司法解释一出,老板再想省钱也省不到社保头上,等于变相帮你把未来的养老金提前锁进保险柜。
还有一类人更关心:我已经退休了又被单位返聘,或者大学没毕业去实习,要不要缴?文件说得很清楚,退休返聘人员已领养老金,不用再缴;在校生实习没签正式劳动合同,也不强制。除此之外,只要存在劳动关系,都得按规矩来,谁也别想钻空子。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心里嘀咕:公司要是阳奉阴违怎么办?记住三招:一是入职时签的合同里别出现“自愿放弃社保”字样,出现也无效,但留个心眼拍照存证;二是每月工资条保存好,发现没扣社保,先去公司人事问,问不出结果就拨打12333热线或到当地劳动监察大队实名投诉;三是真要走到打官司那一步,新的司法解释已经帮你铺好路,法院百分之百支持员工。
最后说说个人看法。过去二十多年,社保制度一边扩面一边打补丁,从国企到私企,从正式工到灵活就业,每一步都不容易。今天的“协议弃保”被判无效,看似是法律条文的小改动,背后却是老龄化社会里一次不得不做的方向调整:年轻时多缴一点,年老时就少求人一点。企业短期会增加成本,但换来的是更稳定的用工环境和员工忠诚度;个人每月现金流紧一点,却换来几十年后确定性的体面晚年。这笔买卖,从长线看并不亏。
屏幕前的你,如果正犹豫要不要跳槽去一家“不交社保但给补贴”的小公司,或者正在和老板商量“少扣点钱”,我的建议是:别干。法律已经亮红灯,再往前一步就是坑。与其把未来寄托在老板的良心,不如把养老金握在自己手里。
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心里有点谱了,不妨动动手指点个赞,把文章转发给还在迷糊的同事。关注我,以后养老金有新动向、社保有新算法,我都会第一时间用最通俗的大白话讲给你听。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观点、数据、案例均基于公开信息整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