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真有趣,总会遇到一些人看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却能做出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在山东滕州,有个叫朱士全的家伙,1983年出生,是个典型的80后,家里在南沙河镇冯中村那种农村小地方。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家境一般,朱士全到初中就辍学了,学历不高,也就那点基础知识。不过这家伙从小对飞机特别感兴趣,不是随便兴致泛泛那样,而是真心想搞懂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
初中毕业之后,朱士全没有闲着,先学了汽修。这门手艺让他接触到机械的基本原理,拆装发动机、零件咬合啥的都学会了,这些后来帮他搞飞机挺有用的。干了几年汽修,他又转行开长途货车,靠拉货赚点钱养家。结婚生娃后,日子挺紧,但这没让他放弃对飞机的梦想。平时他会上网查各种飞机的资料,看看视频、图片,哪里都不放过。老婆对他的这个爱好态度很平淡,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就让他自己去折腾。
转折点发生在2007年,那会儿网上有一位航空爱好者发帖说要自己造飞机,过了两年他竟然真把飞机造出来了。朱士全一看,哎哟,这不正是我能干的事情嘛?从那以后,他开始开始踏实学习。买书成了第一步,空气动力学、机械原理、气象学这些专业书,他白天拉货,晚上坚持啃到深夜。碰到不懂的地方,就上网请教,或者买模型飞机拆着研究。航模展会有啥活动,他会坐火车跑去看看,学习别人怎么设计怎么组装。到2010年,通过一个航模朋友,他弄到了一张小型运动飞机的图纸,就这么动手实践起来了。
造飞机可不是轻松的事,第一步得搞懂它的原理。图纸只是纸上谈兵,实际制造得做调整,尺寸不合适重心就跑偏,飞起来就不稳定。他跑到加工厂定零件,要上万块零件,没有现成的,都得一家家找人做。份额少,人家也不太乐意接,他也等啊跑啊,耗了差不多一年才把零件凑齐。第一架飞机是单人座的,机身长5米,用摩托艇发动机凑数,动力一般,外观也比较粗糙。但他没坐过真正的飞机,经验全靠玩航模积累。上网学操作,参加培训搞飞行驾照,花了接近一年时间准备。找个废弃的路当跑道,先练滑行,逐步尝试跃起。2011年,趁天气晴朗就试飞,飞机终于飞起来了,飞了半小时后稳妥落到地上。从设计到组装,全都靠他自己一个人搞定。
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后,朱士全并没有停止探索,他自己又画出第二架的图纸,然后配置了性能更好的发动机,可资金问题却成了大难题。曾经一次失败,他就赔了上万,螺旋桨还错买了,导致报废,还要重新调整重心,从零再来。他利用无人机喷农药赚钱,然后把钱都用在飞机上。慢慢地,他开发出四款成熟稳定的机型,安全性能都达到要求,从未出过事故。每年他都会飞几次,进行各方面的新试验。爱好者们得知他的事后,纷纷跑到他家求学,他也会开讲座,分享自己多年的经验。有些人还会从他手里买飞机,回去自己研究。
到2024年,朱士全已经研发了18架飞机,坚持了14个年头。虽然没有赚到大钱,但主要是因为对飞机的兴趣驱动。今年他重新翻修了厂房,面积大概三四百平米,里面放了两架新飞机,打算在今年内再试飞一架。还打算和制造商合作,开发容量更大的无人机。媒体报道后,网络上顿时炸开了锅,有人说这是又一次在人间凑数的系列,又多加了一架,暗示普通人中也藏着高手,让人觉得自己白白浪费了一生。抖音热搜带火了他的故事,很多网友讨论说,这证明梦想还是得有,要是真实现了,那可就不一样了。
朱士全这事情真挺接地气,他就是个农民,靠自己学,硬扛下来。一开始没有高大上的科技团队,也没有大把资金,都是靠上网看书、参加展览、不断试验证明。汽修和开车的经验帮他理解机械结构,用喷农药赚钱养活项目。这个过程挺艰辛,失败也不少,改装花的钱像流水一样,但他没有抱怨,一直坚持不停地改进飞机。安全性始终是他的重中之重,他特别强调在突发状况发生时怎么缓冲,确保人员安全。从第一架飞到第十八架,技术水平提升很明显,四个型号都变得稳定可靠。
在合作方面,高校用他的半成品进行研究,这样既节省时间,也省去不少麻烦。他没有直接卖成品飞机,因为没有相关资质,必须经过试验验证才能出货。不过,这样一来,他也结识了更多兴趣爱好者,大家来学习,他都会无偿传授技能。有网友问他为什么不赚大钱,他回答说赚不了钱,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场地成了困扰,农田飞行存在风险,而垂直起降成了他的方向。未来,他打算发展无人机,载重更大,并且在行业中探索更多可能。
有趣的是,网友们的反应引发了他们的思考,有人说这让我反省自己,学历不高也能做出大事。“凑数系列”指的是生活中总会遇到这些厉害的人,让普通人觉得自己多余。但也有人从中得到激励,告诉自己不要放弃梦想,坚持下去就有可能成功。朱士全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背景,从农村起步,通过自学成为专家。到2014年,他已经制造了18架飞机,这不是吹的,媒体采访过,视频也有。央视还报道过,足以证明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