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日子,河南这天气可真是让人提心吊胆,也让人心里窝着一股火。
大伙儿都说,这哪儿是夏天,简直就是个大蒸笼,是个大烤箱啊!
连续五天,温度计上的数字都是“4”字打头,40℃往上窜,那可真是“烧烤模式”全开,感觉整个人都要被烤化了。
可更让人纳闷的是,咱老百姓走在外面,那体感温度都快飙到50℃了,脚下的柏油路都能直接煎鸡蛋了,医院急诊室里,中暑、热射病的病人是人满为患,护士都说了,今年比往年多出三倍不止,那场面,真是让人看着都心疼。
可就在大家伙儿都热得受不了的时候,气象专家却出来跟大家解释,说这温度没瞒报。
这下子,大家伙儿心里可就犯嘀咕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难道我们自己热晕了,感觉错了吗?
要说这事儿,咱们就得从一个叫“百叶箱”的东西说起。
您可能不知道,气象部门测温度,用的可不是咱们家里挂在墙上的那个温度计,也不是拿个啥设备往太阳底下直接一晒就完事儿了。
他们有专门的设备,叫“百叶箱”。
这百叶箱长得像个小木房子,四面都是百叶,顶上还有个遮阳的盖子。
它一般都架设在离地面一米多高的地方,周围是平坦的草地,而且还要求通风好,不能让太阳直接晒到。
按理说,这种环境测出来的温度,是最标准的空气温度,也是世界各国气象部门统一的测量方式。
这么测出来的40℃,是科学数据,是没毛病的。
可是,咱们老百姓谁是住在百叶箱里,或者谁是整天在气象站那片草坪上待着啊?
没有吧!
咱们大多数人,每天都得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奔波。
就说那大马路吧,柏油路面被太阳晒得滚烫,有数据都说了,郑州地面温度实测能达到72℃!
想想看,这72℃的地面,和百叶箱里测出来的40℃,那能是一个概念吗?
您骑着电动车出门,车座子被晒得能直接煎鸡蛋,那股热气往上冒,把您烤得滋啦冒油。
那些在建筑工地上的工友们,头顶着安全帽,身上穿着厚厚的工服,脚下是滚烫的钢筋水泥,那汗珠子哗啦啦地往下淌,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还有咱们的外卖小哥,顶着大太阳,在街上穿梭,电动车车身被晒得发烫,那体感温度,可不就直接“爆表”了吗?
所以说,专家没瞒报,这我们信,毕竟预报员的考核还跟准确率挂钩呢。
但问题是,这个“准确”的40℃,和我们老百姓在户外真实感受到的那个“烤”人的温度,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啊!
这就像您在屋里开着空调觉得26℃挺舒服,可一出门就感觉像进了蒸笼,不能说屋里测的26℃是假的吧,只是它不能代表您出门后的真实感受。
除了这个百叶箱和实际环境的差别,专家们还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词,那就是“湿度”。
您可能觉得温度高了就热,但其实,湿度对我们体感的影响,有时候比温度本身还要大。
想想看,夏天南方的“湿热”和北方一些地方的“干热”,是不是湿热更让人难受?
当空气中的水汽特别多的时候,我们身体出的汗就没法儿蒸发出去,汗液蒸发是人体散热的重要方式,汗蒸发不掉,热量就散不出去,在身体里憋着,那可不就感觉更热了吗?
原文里就提到了,开封有一天湿度达到了85%,那天出门,那感觉,简直就像直接钻进了桑拿房,浑身黏糊糊的,连呼吸都觉得带着热气,真是让人喘不过气来。
所以,即便百叶箱测出来是40℃,但是如果湿度很高,比如说达到80%以上,那我们身体感受到的温度,也就是所谓的“体感温度”,可能就直接飙到50℃,甚至更高了。
现在国内不少大城市,像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在天气预报里都已经开始给大家播报“体感温度”了,这其实就是一种更贴近老百姓实际感受的做法。
咱们河南,是不是也该学学这个,别光守着百叶箱的那个数据,把“体感温度”也给大伙儿报出来,这样老百姓心里也更有数,知道出门该怎么防暑降温,要不要减少户外活动。
当然了,说句公道话,河南气象部门在发布高温预警这块,做得还是挺及时、挺透明的。
像文章里说的,只要全省有60个县市气温超过40℃,立马就全省拉响红色警报;郑州本地只要超过40℃,也会第一时间响应。
这说明,在预警机制上,我们是做得挺不错的,至少信息是及时传达到了。
可是,预警发了之后呢?
这才是老百姓最最关心的问题!
红色预警都发了,可那些在工地上干活的建筑工人,他们能因此停工避暑吗?
那些高温补贴,到底有没有发到大家手里?
环卫工人、外卖小哥,他们有没有足够多的、凉快的避暑点可以休息?
老年活动中心里的空调,是不是都开足了,让老人们能有个地方避避暑?
有网友就忍不住吐槽了:“红色预警发了照样要上班,建议领导们下午三点工地视察!”这话虽然带着点儿调侃,但里面却透着多少无奈和辛酸啊。
还有人说:“工地停工通知永远慢半拍,工头比天气预报好使!”这些话,都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光有预警还不够,关键得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跟上去。
热射病可不是开玩笑的,那是要命的病!
文章里都提到了,上周商丘工地就有一个工人因为热射病没抢救过来,这是活生生的例子,血淋淋的教训啊!
我们不能让这些高温预警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它应该真真正正地推动一系列的防暑降温措施,来保护我们每一个在高温下奋斗的普通人。
再往深了说,这次高温“烤验”,其实不仅仅是天气本身的问题,它还牵扯到咱们城市的规划建设,甚至是大环境的气候变化。
现在城市里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柏油路面和水泥地也越来越多,这些东西白天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到了晚上再慢慢散发出来,再加上咱们家家户户开空调,室外机排出来的热风,这些都让城市的温度比郊区高出一大截,这就是咱们常说的“城市热岛效应”。
有网友就抱怨:“空调外机吹的热风全糊脸上,气象站咋不测测这个温度?”“写字楼冷得穿外套,出门热到窒息,这魔幻温差谁设计的?”这些真实的感受,都在提醒我们,城市在发展建设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多考虑考虑人,多考虑考虑环境?
那些夏天被太阳一晒就变成“巨型烤箱”的大玻璃幕墙,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反思了?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现在这种动不动就破纪录的高温天气,也跟全球气候变化脱不开关系。
就像有网友说的:“十年前高温就三十七八度,现在动不动破纪录,气候真不对劲了。”这可不是我们一家一地的问题,这是全球性的趋势,极端天气事件会越来越多,高温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要彻底解决高温带来的困扰,光靠气象部门一家是远远不够的。
这需要气象局、城建部门、应急管理部门,甚至是我们每一个市民,大家伙儿都得联动起来。
城市建设上,是不是可以多搞点绿植,多种点树,少铺点吸热的柏油路?
在城市管理上,是不是可以更精细化一点,确保高温补贴发放到位,确保户外工作者能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和避暑空间?
菜价都开始涨了,电网负荷也创新高了,这些都是高温带来的连锁反应,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高温,烤的不仅仅是大地,更是咱们老百姓的心啊!
我们希望,未来的日子里,高温预警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关怀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