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朋友圈里,大家聊到“存款去哪儿了”的频率越来越高?
有人默默把钱从存折搬进各路理财App,还晒出“首次薅基”的截图,另一些人却还在老老实实攒定期,仿佛岁月静好。
但问题就来了,网上那些“存款搬家论”喊得山响,现实数据却没那么简单。
到底咱中国人的钱,是不是正在离开银行另投新欢?
秘密真的藏在那串又长又拗口的财报数字里吗?
跟着我来,一起拆解这个金融圈的大迷雾——存款,究竟搬没搬家?
先别急着拍大腿感叹“钱都不见了”,得先看银行们自己怎么说。
摆在眼前的硬核事实:2025年上半年,13家头部商业银行的个人存款余额,已经冲到了112.07万亿元,比去年增长整整11.9万亿元,而且各大行齐刷刷报喜。
最大户是工商银行,个人存款单独拉高了2.31万亿,农业银行紧跟着也涨了2.3万亿。
建设、中行、邮储也都破亿递增。
如果用篮球赛打比方,这帮巨头简直是轮番扣篮,“存款宝宝们”还真不像是卷铺盖跑路的样子。
不过话锋一转,下半年的数据就有点玄乎了。
央行刚爆出的7月最新金融数据显示,突然之间居民新增存款竟然缩水了1.1万亿,对面“非银机构”(类似券商、信托啥的)却暴涨2.14万亿。
说白了,有些钱确实悄悄溜进了理财产品的怀抱。
一边是存款余额继续蹭蹭上涨,一边“搬家”趋势又在风头浪尖,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到底谁在说真话,谁在穿马甲?
要解这个“薛定谔的存款谜题”,咱得换个角度。
有的券商机构早就研究出套路,存款“搬家”必须两个动作都同步:一个是银行里的余额“瘦身”,另一个是理财等其他产品“长胖”。
这么看,至少上半年的总账单里,银行的存款并没肉眼可见地迁徙。
但日常生活里,理财、基金销量节节走高,银行代销这些产品赚了不少“代劳费”。
像招商银行的理财代销余额上半年冲到4.3万亿元,同比增幅达到8.8%,农业银行同类代理业务的收入也飙涨62.3%。
银行理财登记托管中心那边的报告更嚣张:今年半年的理财市场存续规模涨到了30.67万亿元,比去年年末多了7000亿。
7月底一跳,规模又直接上蹿2万亿。
咋回事?
其实“三年期高利率定存”扎堆到期,很多人发现新利率不咋地,就把到期的钱搬去理财市场试试水。
加上存款利率下得比理财更快,两边一比,理财产品诱惑力立马爆表。
在理财“涨肥”的同时,银行赚手续费佣金也跟着飞升。
雪球越滚越大,13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干脆涨到3804亿多,增长了3.18%。
农业银行光手续费就拉高了47亿。
但要提醒一句,部分银行可没乐观到底。
招商、交行这块收入可是缩水的,分别少了7.26亿和5.42亿——看来,赢家也是分批站队的。
说到这里,估计有朋友还是一脸狂躁:那定期存款到底有没有掉队?
别急,这个点子绝对值得单聊。
事实是,存款“定期化”依然没被打散——定期继续占大头,占比将近六成,比去年还胖点。
13家银行里,只有3家定存占比下降,剩下10大家伙还在加码。
存款利率降了又降,按照融360的数据,现在一年期平均利率1.287%、两年期1.372%、三年期1.695%、五年期1.538%,基本都是小打小闹往下“螺旋走低”,比上个月又瘦了几BP(基点)。
这数据,看着不痛不痒,实则说明钱在银行“躺着赚”的回报越来越憋屈。
之前风靡的高息定存,现在轮到扎堆到期重定价。
新套餐一摆上桌,发现鸡肋味儿更浓。
业内专家倪军的预测有点黑色幽默:过去存款定期化高峰在2018到2023年,2-3年期为主,所以2025、2026年到期的洪流还会来一波高潮。
那时候,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的负债成本还会掉一两毛(基点)。
没办法,存款降息的“后影响”还在路上呢。
想靠现在低利率存新钱,还真是佛系理财人的专属乐趣。
银行层面,他们摸着良心省钱也拼了。
从财报里看,13家银行的存款平均成本率刷到1.61%,低于去年的1.95%。
邮储、招行的成本率更低到只有1.23%、1.26%。
这一通操作,把活期、同业、低成本存款都往自家口袋抓,谁能搞到便宜钱谁就乐开花。
可别以为成本降了就能一帆风顺。
银行还有一座大山叫“净息差”横亘在面前。
啥是净息差,通俗说就是你借给银行的钱和银行借给别人的钱之间的利润缝隙。
监管总局最新口径——2025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又缩了,只剩下1.42%。
和去年比,减少了12个基点。
其中头部六大行除了邮储银行还在1.7%以上,剩下的全部掉头跌到1.5%以下。
邮储银行虽然牛气,可净息差也比去年降了好几道台阶,从1.91%到了1.7%。
其他家,比如交行、中国银行、工行、建行、农行,各自净息差都在1.2-1.4%附近。
股份行里头,民生略微涨了点,平安、招行依旧高位。
大部分银行其实都在财报里含蓄吐槽:贷款市场利率调降,存量房贷利率一刀切,外币降息,资产收益率被持续压缩,竞争压力没给一点喘息空间。
更尴尬的,是上半年一季度差点被息差压塌,到了二季度,这种“下跌斜率”好歹慢慢趋缓,算是给银行喘口气。
想想也是,各路理财走红的背后,是理财产品收益和安全边际正在重新洗牌,而银行把存款利率降得更狠,本意是省钱、保利润,但市场上聪明的钱也不会傻等着被动挨刀。
大家纷纷探索多元化资产配置。
“鸡蛋不放一个篮子”,老话再一次被新金融环境印证。
简单复盘下,银行存款数据一次次创下新高,有理有据;
理财、基金热度水涨船高,手续费、代销收益还一同上扬;
存款定期化趋势继续深化,高息定存到期叠加低利率,银行成本虽降,盈利压力却没缓解。
所有这些冰火两重天现象,都不是偶然。
这背后,其实反映出中国老百姓财富观悄然在变。
大伙已经不想再死守存单“吃利息”,而是想着“怎么既安全又能多赚点”,于是理财市场、基金平台、保险产品纷纷迎来百花齐放。
换句话说,原本单一“银行存款=财富安全感”的神话已经松动。
不同风险偏好、不同需求的人群,正在分流各自的财产。
是不是觉得头有点晕?
不少老一辈坚信“钱紧握手里最保险”,而年轻人早打开了投资新世界的大门。
其实市场的本质就是这样,你看着表面波澜不惊,水下早已惊涛拍岸。
现在的中国金融生态,迷人的地方正在于多元、分流和平衡。
银行和理财市场像是在打一场不见刀光的拉锯赛,谁都不敢大意。
毕竟,一边是存款大厦还挺立不倒,一边是理财曲线悄然抬头,两边你方唱罢我登场,观众(老百姓)天天都是主角。
所以,答案到底是什么?
存款,到底搬没搬家?
真相是:表面看存款余额屡创新高,实际上更多的居民与企业在分批分层地重新配置资产,部分资金确实更灵活地投入了理财、基金等新型管道。
而银行则在“吸储”与“理财服务”中反复横跳,靠手续费、中收和降低负债成本自救。
这个过程,短期内不是“搬家潮”那种大规模流失,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微妙平衡之下的“钱流重塑”。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问:那我们普通人下一步该怎么安放自己的私房钱?
别急,搬家、定存、理财,它们并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你有多少闲钱、什么风险胃口、想要多稳的安全感,就把鸡蛋分篮子呗。
银行、理财、基金各有用途,别偏听偏信哪一方的宣传,这才是理财最“接地气”的秘密。
你怎么看待今年的“存款搬家”现象呢?
你会选择继续存定期,还是尝鲜理财?
不妨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咱们一起在线下茶歇,聊聊属于你的钱袋子新故事。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