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商场为何成了吃喝地?快时尚退位,餐饮可解燃眉

发布日期:2025-10-09 04:17 点击次数:59

最近逛商场,你会不会发现好几家熟悉的快时尚店消失了,换上了茶饮、咖啡、烘焙、甚至小火锅和面馆?这并非个例,而是过去两年里越来越明显的一条趋势:快时尚在退,餐饮在进,商场的“脸面”正在改头换面。问题其实很直接:为什么商场越来越多餐饮、越来越少服饰美妆?这背后是什么逻辑,又该怎么应对?

先把几组数据摊开来看,更清楚。2025年二季度,商场普遍缩减零售品类,加码餐饮,新开餐饮店占比提升到约30%,开关店比达到1.51(来源:赢商网)。与此同时,空铺问题还在恶化——全国重点城市购物中心空置率已升至14.2%,三线城市部分项目甚至突破22%,而业内警戒线只有6%。上半年新入市的集中式商业项目超过120个,新增体量约900万平方米,已开业的3万平方米以上项目超6700个,造成“存量空铺未消化、增量又不断涌入”的供给过剩局面。社交平台上不少人打趣:逛商场变成了去吃饭的排队现场。

消费端、运营端和地产端三股力量在推动这波变化。

消费与体验的转移

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即时的体验和社交场景,餐饮天生是体验型业态,线上难以完全替代。一个奶茶店、一家网红咖啡馆,能把人吸进商场,然后顺带带动停留时间和消费。这种“场景引流”在当下比几年前更值钱。

餐饮自身的扩张速度快、门槛相对灵活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茶饮与咖啡店近90万家,烘焙门店约33.8万家。业内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27家连锁咖啡品牌门店存量约6.6万家,较2024年底增长21.64%,瑞幸门店约2.6万家。高基数下的高换手率、轻资产扩张使得餐饮成为商场快速填补空铺的首选。

商业地产回报与品牌诉求的双向选择

商场要追求稳定租金和客流,像茶饮、烘焙这类“保底流量”的业态更受欢迎。戴德梁行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上海核心商圈平均租金约1877元/月/平米,能稳定承租又能带客的餐饮品牌,自然成为物业方的优先对象;品牌则借商场的客流与标准化管理加速复制和曝光。

短期影响挺直观:餐饮可快速拉回人流、缓解空铺压力。很多大型商场通过引入大量餐饮,客流曲线立刻好看了些。社交平台上也不少用户感叹:“过去逛街买衣服,现在是排队买奶茶再顺便看看衣服。”

但长期影响值得警惕。购物中心的功能正从单纯的“购物”向“生活方式中心”演进,零售与服务的边界被重构。服饰美妆等传统主力撤退,会带来商业资产价值的分化:位置好、形态合适的项目能借餐饮焕活;条件差的项目则更难招商,空置、降租恶性循环风险上升。

面对这种变局,给商场和品牌的建议不必太复杂,关键是要有方向感和操作性。

差异化定位与组合运营

城市中心的高端商场仍应保持奢侈品、体验式餐饮与精品服务并存,维持品牌光环和高客单。社区型或邻里型商场则可以把茶饮、烘焙作为主轴,聚焦日常刚需,形成“吃+生活服务”的稳定回路。有人总结得很接地气:你家商场是来“打卡”的,还是来“买菜”的?先想清楚。

强化场景化与体验化投入

利用餐饮的聚客能力,叠加潮玩、健身、儿童教育等刚需品类,延长顾客停留时间并提升客单价。不要把餐饮当成孤立的租户,而要把它当作流量发动机,围绕它设计适合社群与内容的场景。

数据驱动与灵活租赁

采用短租、快换、孵化店等机制,降低长期空置的风险。和成长型餐饮品牌形成“联盟式”合作——商场提供落地与流量,品牌提供话题与复购,双方共同承担试错成本,快速找到可复制的模式。

一句话点评:餐饮能救场,但不是万能的救命稻草。它带来频次高、黏性强的人流,但过度依赖会让商场走向同质化,收益也会更受单一业态周期性影响。未来三到五年,谁能在场景化、服务化和数字化上持续探索,谁就能在下一轮商业地产洗牌中占据主动。

做为一个常年泡商场的观察者,我也有点感慨:有人觉得“逛街=吃饭+拍照”,有人怀念能慢慢翻衣服的老时光。你怎么看——是喜欢这种“把商场当美食街”的新秩序,还是更怀念过去那种以购物为核心的商业形态?欢迎留言讨论。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