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铜雀台一夜曹操选储君,司马懿一句话改变历史,最笨儿子成帝王

发布日期:2025-08-21 14:58 点击次数:52

01

建安十五年深秋,铜雀台上觥筹交错。曹操神采奕奕地环视四周,却发现偌大的宴席竟有一半座位空着。他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这些空位是谁没来?"曹操的声音带着寒意。

程昱战战兢兢地回答:"丞相,我这就让人去查。"

"算了。"曹操冷笑一声,"愚人不来,自有不来的道理。"

他的目光扫过荀彧的空位,心中五味杂陈。这位昔日的股肱之臣,如今竟以病推托不来。曹操知道,这不是病,是心病。

所有人都以为今夜只是一场普通的宴席,却不知道这将是决定魏国未来的关键一夜。

台下,三位公子各怀心思。曹植意气风发,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曹彰摩拳擦掌,准备在武试中大显身手;唯独曹丕忧心忡忡,因为无论文武,他都不如两位弟弟。

但司马懿昨夜的那句话,如醍醐灌顶般在他脑海中回响:"公子,这次考试的题目,不仅仅是在考验才学..."

02

三日前,司马懿奉曹操之命,前去通知三位公子准备宴会。

当他来到曹丕府邸时,曹丕赶忙起身行礼:"先生大驾光临,有失远迎。"

司马懿微微一笑:"二公子客气了。明日的宴会,可不仅仅是吃个饭那么简单。"

"还请先生明示。"曹丕恭敬地说道。

"将有武将比射,文臣禀赋。"司马懿话音刚落,一旁的曹植便嘿嘿傻笑起来。

"文赋比试?"曹植得意洋洋,"那我可要好好表现了。"

曹彰也是信心满满:"射箭我从未输过任何人。"

唯独曹丕脸色发白。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他拿什么去比?

司马懿看出了曹丕的忧虑,凑近他的耳边,压低声音问:"二公子,可想提前知道考试的题目?"

曹丕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还未开口,曹植便冷冷地说道:"司马懿,你要泄题吗?活人给死人当宾客,一定是耐不住寂寞。你背着主子讨好我们,是何道理?"

"既是考试,就该展现真才实学才是。给我出去!"

司马懿被怼得无话可说,只能向曹植致歉后转身离去。

曹丕来不及教训这个没礼貌的弟弟,赶忙追了出去:"先生,刚才四弟失礼了,我替他向您道歉。"

司马懿停下脚步,深深地看了曹丕一眼:"二公子这是想知道题目吧?"

曹丕尴尬一笑,支支吾吾地说:"在下天资愚钝,若能提前知道题目,也好做些准备,免得在众臣面前丢了父亲的脸面。"

"题目就是铜雀台。"

曹丕愣住了。司马懿继续说道:"在下没有泄题,丞相早有口谕,各位公子谁想知道题目,尽可告知。只是四公子过于清高了。"

03

回到府中,曹丕立即找来心腹谋士陈群。

"先生,司马懿告诉我题目是铜雀台,这有何深意?"

陈群听后,眉头紧锁,片刻后恍然大悟:"公子,丞相在铜雀台宴请众臣,就是为了试探他们对丞相称帝的态度!"

曹丕心中一震:"此话怎讲?"

"铜雀台乃丞相所建,气势恢宏,有帝王之象。此次以铜雀台为题作赋,实则是在测试群臣是否愿意拥护丞相登基称帝。"陈群的分析入木三分,"因此,公子这一篇赋的内容极其重要。"

曹丕虽然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但还是愁眉苦脸:"可是先生,要写歌颂父亲帝王之志的文章,谁能写得过老四?就算把全天下的文人都请来,也无济于事啊。"

陈群微笑着摇摇头:"公子莫慌。这篇赋可不只是要比才学。"

"此话何意?"

"筑台这种事,可不是谁都能做的。丞相既然做了,还要邀请诸位公子比试,其用意深远。"陈群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丞相不仅是在考验群臣,更是在试探你们这些做儿子的心意。"

曹丕瞬间明白了:"您是说,父亲要看我们是否真心拥护他称帝?"

"正是如此!"陈群点头,"所以,公子明日应该准备两篇赋。如果那些重要的大臣都来了,并且愿意称颂丞相的帝王之志,你就用其中一篇全力支持。如果他们推脱不来,或者来了也不肯称颂,你就用另一篇..."

曹丕眼中闪过一道精光:"我明白了。"

04

建安十五年十月十五日,铜雀台宴会如期举行。

曹操环视四周,心情复杂。荀彧叔侄称病不来,一半的重臣缺席,这已经说明了太多问题。

"既然如此,那就开始吧。"曹操压下心中的失落,宣布比试开始。

武将比射率先进行。众武将轮番上场展示箭法,最后压轴出场的是曹彰。

只见曹彰策马奔腾,弓如满月,一箭射出,正中靶心。接着第二箭、第三箭,箭箭不离靶心。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曹操看得大悦,但当曹彰前来领奖时,他的话却意味深长:"你小子不读书而好弓马,此匹夫之勇也,何足贵乎?"

"儿子以为生于乱世,就应该学卫青、霍去病立功边疆,平定天下,救黎民于水火之中。"曹彰意气风发地回答。

"哦?凭你这志气,你的理想就是当个大将军了?"

"是的,父亲。"

曹操无奈一笑,心想:你小子就好好当个大将军吧,皇帝之位与你无缘了。

接下来是文臣比赋。曹操正色道:"题目为铜雀台,限时一个时辰。"

曹植文思如泉涌,很快便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华丽的赋文。而曹丕却迟迟下不了笔,磨磨蹭蹭到最后,才在程昱的催促下匆忙收尾。

05

曹操先看曹植的赋文,只见其中写道:"仰视兮铜雀,见陛下之龙颜。邈云端兮高举,览天地之玄览..."

文采飞扬,气势磅礴,直接称颂曹操为帝王,字里行间都是对父亲称帝的支持。

众大臣纷纷叫好:"四公子文采无双,真乃天下第一才子!"

但曹操看完后,表情却并不算特别开心。因为台下那一半的空座位,已经说明了太多问题。

接着,曹操看曹丕的赋文。只见其中写道:"铜雀台之建也,非为帝王之显赫,乃为天下之太平。台虽高,不及君德之崇;楼虽美,不及民心之贵..."

这篇赋文文采虽然不如曹植,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对民心的重视,对汉室的尊重。

在场的汉臣们听后,眼中都闪过一丝赞许。

曹操看完两篇赋文,心中已然有了答案。表面上,曹植凭借华丽的文采赢得了比赛,还获得了封侯的赏赐。但暗地里,曹操对曹丕的表现却另有看法。

当夜宴会结束后,大部分官员都涌向曹植府邸庆贺,认为他就是未来的世子。

06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曹植胜券在握时,司马懿却独自来到了曹丕的府邸。

曹丕见到司马懿,苦笑道:"先生,百官们都到四弟那里贺喜去了,您怎么到我这儿来了?"

司马懿淡然一笑:"该贺喜的是公子您啊。"

"先生此话何意?"曹丕不解,"四弟曹植一篇赋名扬天下,还得到了封侯之位。而我那篇赋写得什么也不是,弄得灰头土脸,有何可喜之处?"

司马懿缓缓说道:"四公子以才华得到了侯爵封赏,也会因为才华失去整个天下。"

曹丕更加疑惑:"这我就更不明白了。"

司马懿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曹植府邸的灯火通明,语气深沉:"公子可曾注意到,今天的宴会上,有多少重臣没有到场?"

"确实有不少人缺席..."

"就连荀彧都称病在家,足以见得现在的人心仍然向汉,而不向曹。"司马懿转过身,直视曹丕的眼睛,"四公子曹植的赋虽然得到了丞相的嘉奖,但失去了天下向汉之人的民心。而公子您的赋虽然令丞相不悦,却会让天下向汉之人心存感激。"

曹丕恍然大悟,但还是谦虚地说:"先生过誉了,在下天资愚钝,能写出那篇赋纯属侥幸。"

"侥幸?"司马懿轻笑,"公子书房里的灯亮了一夜,难道只写出了区区百来字的一篇小赋?"

曹丕脸色一变,他确实准备了两篇赋文。

司马懿继续分析:"我猜测,如果今天宴会大臣们全部到齐,公子肯定会用另一篇赋的内容,全力劝进您父亲称帝。但看到那么多空座位,您便临时改用了这一篇。"

曹丕的心思被完全看透,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司马懿见状,缓缓说道:"雕章琢句只算小技,审时度势、相机行事才是更高境界。而公子不仅达到了此境界,还装作一无所知,善于韬光养晦。对于这样的公子,我只有两个字评价..."

司马懿走近曹丕,在他耳边轻声说道:"帝王!"

曹丕听后目瞪口呆,心想:这老东西太厉害了,要么收了他,要么除掉他。

07

司马懿之所以在曹丕面前暴露自己的实力,正是因为他已经决定辅佐这位看似最不起眼的二公子。

第二日,司马懿去见曹操,禀报道:"丞相,三年之期已满,在下想要辅佐曹丕公子。"

曹操却摇头道:"仲达,我建议你辅佐曹植。他的才学放眼整个天下都无人能敌。"

司马懿委婉地拒绝:"曹植公子已足够优秀,在下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教他的。"

"要是我命令你教他呢?"曹操眼中闪过一丝威胁。

司马懿毫不示弱:"在下曾经为了躲避不愿做的事情,装病瘫痪过一次,也曾埋名隐姓逃亡过一次。如今,也甘愿死上一次。"

这话把曹操逗笑了:"仲达,你真是气度不凡,可惜就是太狂妄了。"他话锋一转,"这样吧,你不愿意教曹植可以,但也不能教曹丕。"

"为什么?"司马懿大脑宕机,"丞相三年前亲口答应过,我可以选择一位公子。"

"答应过的事也是可以反悔的。"曹操的话让司马懿彻底明白了什么叫奸雄的嘴脸。

"既然这里容不下我,那我就告辞了。"司马懿愤然离席。

曹操冷笑:"正好,省得我赶你走。"

08

司马懿收拾行装,准备离开邺城。正当他坐上马车准备远走高飞时,曹丕策马追了上来。

"先生且慢!"曹丕气喘吁吁地喊道。

司马懿停下马车:"二公子这是?"

"先生,请您入我府邸,做我的老师!"曹丕诚恳地说道,"哪怕父亲不同意,我也要坚持己见。"

司马懿摇头:"断断不能如此。我身份特殊,公子执意将我招入府内,必定会引起百官猜忌,其他公子更会与你为敌。"

"那怎么办?"曹丕急道。

"我在城外有一茅庐,足可遮风挡雨。"司马懿微笑道,"公子如有闲暇,我们仍可垂钓为乐,论道为友。"

"太委屈先生了。"

"在下受惯了委屈,学会了在委屈中自得其乐。"

就这样,司马懿在城外的茅庐中隐居,而曹丕则经常以打猎为名,前去茅庐与司马懿论道。

在这简陋的茅庐中,一老一少经常促膝长谈至深夜。司马懿传授给曹丕的不仅仅是兵法谋略,更是帝王之道、用人之术。

"公子,要想成就大业,不能只看眼前的得失。"司马懿指着窗外的夜空说道,"就如这满天繁星,看似微弱,却能照亮整个夜空。"

曹丕若有所思:"先生是说,我现在虽然不如三弟四弟显眼,但这反而是优势?"

"正是如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时候,韬光养晦比锋芒毕露更重要。"

在司马懿的悉心指导下,曹丕逐渐学会了如何在政治风暴中保护自己,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

09

与此同时,曹操也在密切关注着司马懿的动向。

荀彧来见曹操,劝谏道:"丞相,司马懿乃大才,若是投奔了孙刘,后果不堪设想。"

曹操却胸有成竹:"文若,刘备身边有诸葛亮、庞统,孙权身边有鲁肃、周瑜。以司马懿的聪明才智,肯定不会傻到去给别人当副手。"

"那他会去哪里?"

"他没有走远,一直在等待时机。"曹操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说实话,我也舍不得让他走。不过他要是真走了,那就走了。如果他不走,我倒真想看看司马懿的志向究竟如何。"

荀彧担忧地说:"丞相,您就不怕他辅佐其他公子,对曹植不利?"

曹操淡然一笑:"放心吧,文若。就算司马懿真的辅佐了曹丕又如何?论才学,曹植天下无双;论武艺,曹彰勇冠三军。曹丕拿什么和他们比?"

但曹操哪里知道,正是这种轻视,给了曹丕最好的发展机会。

10

时光荏苒,转眼二十年过去了。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在司马懿二十年的悉心辅佐下,曹丕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的二公子。

他学会了如何收买人心,如何在关键时刻出手,如何让自己看起来人畜无害却暗中积累实力。

曹操临终前,终于看清了局势。那个曾经最不起眼的儿子,竟然已经拥有了最多的支持者。

"仲达..."曹操在病榻上艰难地说道,"朕终于明白了,你当年为什么选择曹丕。"

司马懿跪在床前:"丞相,您说什么?"

"朕一生自诩能识人,却没想到看走了眼。"曹操苦笑,"曹植有才却无德,曹彰有勇却无谋,唯独曹丕..."

"唯独曹丕有帝王之相。"司马懿接过话头。

曹操点点头:"那一夜在铜雀台,朕以为是在考验他们,其实是他们在考验朕。朕选择了文采最好的,却错过了最适合的。"

"丞相,一切都还来得及。"

"不,来不及了。"曹操闭上了眼睛,"朕只希望,你能好好辅佐他。"

建安二十五年十月,曹丕正式继承王位。延康元年十二月,他接受汉献帝禅让,建立魏朝,年号黄初。

当曹丕身着龙袍,接受百官朝拜时,他想起了二十年前那个铜雀台的夜晚,想起了司马懿在茅庐中对他说过的话:

"公子,帝王之路从来不是靠一时的才华,而是靠一生的智慧。"

11

黄初七年,曹丕病逝。临终前,他握着司马懿的手说:"仲达,若无你当年的指点,哪有今日的大魏江山?"

司马懿老泪纵横:"陛下过誉了,这都是您自己的造化。"

"不,朕心里清楚。"曹丕艰难地说道,"从铜雀台那一夜开始,你就看出了天下大势。人心向汉,而非向曹。所以你选择了最懂民心的人来做皇帝。"

司马懿沉默不语。

"朕知道你的志向不在辅佐,而在..."曹丕欲言又止。

"陛下,臣不明白您的意思。"

曹丕苦笑:"你明白的,从一开始你就明白。铜雀台那一夜,你不是在选择未来的皇帝,而是在选择...最容易被取代的皇帝。"

司马懿心中一震,但表面上依然平静:"陛下,您想多了。"

"或许吧。"曹丕闭上了眼睛,"但我不怪你。因为你确实帮我实现了帝王梦。至于以后的事,就让后人去评判吧。"

12

景初三年,曹丕之子曹睿病逝,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司马懿以太傅身份辅政,大权在握。

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彻底掌控了朝政。从此,魏国皇帝只是傀儡,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

咸熙二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接受魏元帝禅让,建立晋朝。至此,曹魏政权正式结束,司马家族取而代之。

历史学家们后来评价说:铜雀台一夜,看似是曹操在选择继承人,实际上是司马懿在选择合作伙伴。他需要一个既有能力登上帝位,又不会对他造成太大威胁的人。

曹植太有才华,难以控制;曹彰太有威望,不易对付;唯独曹丕,才华平平却懂得隐忍,有帝王之资却无绝世之能。这样的人,既能帮助司马懿实现政治目标,又不会成为他最终夺权的障碍。

而这一切的开始,就在那个铜雀台的夜晚,就在司马懿那句看似随意的话:

"帝王!"

那一声惊雷,不仅改变了曹丕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铜雀台一夜,司马懿不是在选择明君,而是在为自己的家族铺路。他用二十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智者,从来不争一时之长短,而是谋万世之基业。

当年那个被曹操轻视的"最愚钝的儿子",最终成了千古帝王;而那个被所有人看好的天才曹植,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被遗忘。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讽刺,也是命运的必然。

正如司马懿当年在茅庐中对曹丕说过的那句话:

"公子,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时候,韬光养晦比锋芒毕露更重要。真正的智者,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愚人。"

铜雀台一夜的选择,不仅决定了魏国的未来,更决定了中国历史后来三百年的走向。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司马懿,早在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就已经看透了历史的本质:

所谓的忠臣,不过是在等待时机的枭雄;所谓的明君,不过是被历史选中的过客。

真正能够改变历史走向的,永远是那些看似普通,实则深不可测的智者。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