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多在被高城严厉训斥后,心情反而豁然开朗,甚至吃下了三人份的饭菜。随后,他返回家乡处理了房屋被炸的事宜,彻底解决了心中的顾虑。当他回到老A部队时,接到了一项名为"Silence"(沉默)的任务。至于许三多如何说服袁朗让成才加入行动小队的细节,我们稍后再谈。先说演习第一阶段结束时,袁朗与高城相对而立,发出了饭局邀请:"我酒量一斤,和你喝两斤吧!""我酒量二两,和你喝舍命!"话音刚落,两人紧绷的表情瞬间放松,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显然已成为知己。那么,他们是如何从互不顺眼转变为知己的呢?
一、
在《士兵突击》剧中,袁朗率领的老A部队与高城带领的钢七连及师侦营共进行过三次军事互动,其中两次对抗,一次合作。
起初,高城对袁朗及其部队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老A的存在。因此,当702团与老A部队进行对抗演习时,高城充满自信。面对王团长提出的山地作战中火炮最大仰角受限的不利因素,高城自信满满地向团长保证:"我们是装甲侦查连,人是没有最大仰角的!"
毕竟钢七连是702团的王牌,在十六个连队中排名第一,而且还是装甲侦查连。这表明,在此次与老A的对抗中,钢七连担任绝对主力。
事实也确实如此,按照王团长的部署,一营、三营和钢七连作为先头部队,弃车徒步接敌!同时,王团长也提到,这支蓝军部队的战术相当刁钻:"已经有四支重装部队栽到了他们手里!"
这导致钢七连与老A部队的对抗结果不佳,高城为此十分懊恼。由于无处发泄怒火,当听说许三多抓获一名中校后,他终于找到了发泄对象。
见面时,高城居高临下地看着袁朗,在对方准备脱衣时及时制止,并略带嘲讽地说:"哎,哎,不用不用,衣服不用脱,您没阵亡,你只是俘虏!"
二、
或许察觉到高城的不满,袁朗无奈一笑,称自己当俘虏有些冤枉。
高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反驳道每个在战场上失利的人都会说自己冤。袁朗此时大概猜到了对方的身份,于是推测道:"钢七连的连长!"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袁朗知道高城是钢七连的连长,而高城却对袁朗一无所知?
其实很简单,正如我们之前分析的,这次对抗演习实际上是针对钢七连的。因为演习结束后,部队改编的命令就下达给了王团长,而钢七连首当其冲。这一点,袁朗后来回到钢七连邀请许三多参加老A选拔时也曾提到:"我知道你们改编的事,被你俘虏的时候我就知道!"
袁朗之所以热情邀请许三多加入老A,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他知道钢七连即将改编。因此,他想通过这次对抗选拔一些优秀士兵,以免他们因部队改编而被埋没。
既然老A选择与702团对抗,就是为了让他们暴露自身不足,为日后改编减少阻力。那么,在对抗开始前,袁朗必然查阅了相关资料,清楚702团的王牌是钢七连。后来齐桓来接袁朗时,见到高城也知道他是高连长。
因此,面对怒气冲冲的高城,袁朗给出的数据是老A与钢七连的对抗结果,而非与整个702团:"还有一个小时对抗赛就要结束了,我和你的连队打,战损比高达一比九,我们输了!"
三、
然而,袁朗的这番话在高城听来却充满了讽刺:"你这不是寒碜我们吗?你拿一个换我们九个,你这还叫输啊?"
袁朗进一步"凡尔赛"道,他原本预计的战损比是一比二十五,最好是零伤亡,这也算是对钢七连战斗力的肯定。高城听后更加不服,想弄清楚对手的底细:"我想知道你的来历?"
结果袁朗依然守口如瓶,只肯透露自己名叫袁朗,至于所属部队,则以违规为由拒绝透露。这彻底激怒了高城,他凑近袁朗,直视对方眼睛说道:"很多人被踢出了这场演习,也许就再没有机会参加了。"
很多观众可能不明白高城为何要说这番话,以及为何袁朗听后会违规透露自己来自老A?
其实原因很简单,钢七连的信条是"不抛弃,不放弃",这次演习中高城最在意的不是成才中枪,而是史今的表现。由于史今在演习中表现不佳,他继续留在部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也是后来庆功宴上高城对史今感慨的原因。
作为高城眼中最优秀的士兵,史今没能兑现自己照顾好前程的承诺,高城不禁质问:"为什么不是你抓了那个俘虏?"
这才是高城面对袁朗时咬牙切齿、追问来历的真正原因。正是袁朗带领的老A部队将史今淘汰出演习,使他失去了再次参加演习的机会。
四、
尽管袁朗告诉了高城自己来自老A,但第一次分别时,高城依然态度冷淡,即使接了烟也不给火。
袁朗笑着明白对方仍不服气,临走时特意留下四箱啤酒作为赔礼。
高城与袁朗的第二次见面是带领师侦营配合老A围追堵截许三多等人。虽然是合作关系,但从后来袁朗烤全羊时高城在一旁冷嘲热讽可以看出,他仍然瞧不上袁朗的所作所为。
要知道袁朗第二次来702团的目的是什么?
是挑选士兵!
因此,高城内心十分矛盾,既不想让自己曾经的好兵被袁朗挑走,又担心他们没被选中,内心挣扎激烈。
一方面,高城调往师侦营时也曾想带走几名优秀士兵,却被王团长直接拒绝。而袁朗来挑兵时,尽管王团长起初也有抵触,但最终还是配合。而且袁朗不是直接挑选,而是通过选拔赛,且只录取三人。
因此,高城心里很不舒服,感觉自己培养的好兵都被袁朗抢走了。这也是老A选拔赛结束后,高城找到理由跑到王团长那里要走甘小宁和马小帅的原因。
另一方面,高城也希望自己培养的士兵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在选拔赛中,不仅王团长抱怨选拔条件苛刻,高城也想悄悄给马小帅放水:"老七连兵活的不易,你别因为这个碰巧卡掉你的机会。"
五、
事实上,在这次选拔赛中,高城仍然看不惯袁朗的做法,尤其是选拔规则:"整个装甲侦查营加整个老A,扫你们一小股溃兵,有什么规则,有屁的规则,规则?"
后来高城将马小帅带到营地,看到袁朗在烤全羊,便问他为何不去指挥。
袁朗笑着回答,有什么好指挥的,有高大副营长在,他放心!这番话可把高城气坏了,感觉袁朗在做好人,让自己当恶人:"庆祝呗,庆祝我们剥夺他们的机会!"
结果袁朗说这羊是烤给被淘汰的士兵吃的。高城一听,以为袁朗是在为淘汰他们而愧疚,于是问道:"道歉啊?"
没想到袁朗根本不是道歉,反问:道什么歉啊,给谁道歉啊?
直到袁朗解释说大家饿了一天,给他们加道菜,就这么简单,而且这也是你我都该做的事,这才说到了高城心坎里。
因此,高城与袁朗的第二次见面虽然仍有隔阂,但已经有了共同语言,比如在对待士兵的态度上。再加上高城说自己要徇私舞弊,袁朗却表示信任他不会这样做,可见两人之间已经建立了基本的信任。
如果不是这次选拔赛中,高城第二看重的士兵伍六一受伤致残,或许第三次见面就不会那么剑拔弩张了。
六、
高城与袁朗第一次见面,老A淘汰了他最优秀的士兵史今。第二次见面,又导致他最强的士兵伍六一伤残。那么,他们的第三次见面又会发生什么呢?
第三次见面时,袁朗、许三多、成才和吴哲仍然低估了高城及其师侦营。当时他们四人隐藏在可能被敌军占领的沦陷区,计划在第一轮战斗结束后对敌军进行突袭。四人都很乐观,尤其是许三多,甚至认为高城和他的师侦营已经被消灭:"听说连长和他的师侦营也参战了,不过他是敌军,在这激烈的战情预设中,很可能已经牺牲了,不,他是敌军,他被击毙了。"
可以看出,在开战前的战术预设中,他们认为第一轮打击就能消灭高城。
他们低估了高城,高城同样也低估了他们。师侦营早早设下埋伏,希望将老A小分队一网打尽。正如许三多所说高城被击毙一样,师侦营的目标也是击毙老A队长袁朗。
因此,当袁朗第一个放弃抵抗、暴露自己时,高城十分不解,没有接对方递来的烟,只是问道:"为什么,你为什么放弃了?"
见袁朗没有回答,高城继续追问:没有你,他们俩能行吗?
这说明什么?
这表明袁朗又在"挑衅"高城。之前与钢七连对抗时,他带队打出一比九的战损比。这次他主动放弃,让两名队员继续行动,意思是即使没有自己,照样能赢高城。
当高城接连损失战斗小组后,起初以为是许三多干的,后来才发现还有成才。于是苦笑一声,许三多是从自己这里出去的兵,成才也是自己推荐的。
袁朗似乎听出了高城的无奈,赶紧打圆场,说要谢谢高城帮自己培养了这两名优秀士兵,等演习结束请他吃大餐。
高城一听,嘿,还是这么自信:"不用,半个小时后我请你们宵夜,就在我这食堂,我跟所有的俘虏兵会餐!"
但当许三多"阵亡"后,高城知道自己又输了,被自己带出来的兵打败了。不过他心里也明白,自己培养的士兵,自然也会像自己一样,坚守"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
七、
袁朗主动暴露目标,我(凡是账号名非杨角风发作均为抄袭)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他想看看没有自己带队的情况下,成才和吴哲能否完成任务,同时通过观察两人的表现,完成对成才的最终考核。
其次,袁朗在放弃前接到了许三多的通讯,为了让许三多完成炸毁阵地雷达的任务,他选择暴露自己来吸引高城部队的注意力,为许三多创造机会。事实上,高城确实上当了,只关注监测成才和吴哲,忽略了许三多。
第三,可能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原因,想再次"挑衅"高城,告诉他即使自己不带队,两个兵照样能赢他,算是和高城较劲吧!
八、
因此,最后高城大笔一挥,不仅释放了袁朗,还赠送了一艘小艇和应急药包。虽然临走时仍不忘调侃袁朗是战俘,但内心早已心服口服:"中校,你跟他们一块走吧,要是真打仗的话,他们一定会舍命把你从战俘营里抢出来。"
这既是对袁朗的肯定,也是对自己培养的士兵许三多和成才的认可,更是对自己的肯定!
随后便有了那段经典的约饭对话,能喝一斤愿陪两斤,只能喝二两却愿舍命相陪。两人相视一笑,紧紧握手,彼此眼中充满自信与神采。这一刻,他们惺惺相惜,视对方为知己,真正做到了心服口服。
那么,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什么高城和袁朗仅见三次面就成了知己?
首先,高城是常规部队中的佼佼者,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成长。袁朗是特种部队的精英,同样在不断进步。高手过招,心意相通,正所谓不打不相识,越打越投机。
其次,两人在对待士兵的态度上惊人地一致。都怀着一颗关爱之心,视士兵如子弟,用心培养。
高城能记住钢七连每一名士兵的名字,会为史今流泪,想方设法挽留他;会为伍六一四处求人,希望给他安排司务长职位留住他;也会为钢七连最后一个兵马小帅,想违背原则悄悄放水。
九、
袁朗同样对士兵关怀备至,就像大哥一样。他曾坐在草地上对士兵们说:"以后要常相守了,常相守是个考验,随时随地,一生!"
钢七连与老A对抗后,袁朗因淘汰了高城的士兵而送了四箱啤酒表示歉意;在老A选拔赛上,他亲自烤全羊慰劳落选士兵;他会为每一个离开老A的士兵感到惋惜,同时也信任他们的人品:"我不相信这四十二个人里面,就有那么没出息的家伙!"
尤其是对许三多,袁朗为了留住他,先是放一个月假,后来又四处借钱帮他。当许三多在演习中负伤昏迷时,袁朗和高城都紧张地守在旁边,一个像看自己的孩子,一个像看自己的弟弟,甚至怕吵醒他而压低声音说话。
此外,两人有着共同的信仰,无论是钢七连还是老A,都将"不抛弃、不放弃"这六个字刻进了骨子里。钢七连自不必说,始终在宣传和践行这一信念。
老A部队同样尊崇这六个字,甚至齐桓劝许三多时念的诗都是钢七连的连歌。
事实上,第一次交战后,高城就通过老A不抛弃战友的行为,看出了这支部队与钢七连的相似之处:"这有点像怎么七连的作风啦,不过这活的背个死的,这一下废两个!"
十、
正是因为"不抛弃,不放弃"这六个字,袁朗对曾经抛弃七连、伍六一、拓永刚和战友的成才意见很大,坚决不想要他。
同样,也因为这六个字,高城即使被成才"背叛",依然将他作为优秀射手推荐到军部,再次送到袁朗身边。
也正是在许三多的不断劝说和高城的行为影响下,袁朗才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六个字的内涵,最终在离开时向成才伸出橄榄枝:"你的路还很长,成才,比许三多要长的多,同时你的迷茫要比他多得多。如果这是你的路,你愿意来老A吗?"
最后,袁朗和高城的关系有点像许三多和成才。高城像许三多一样,心思单纯,让人一眼就能看透,喜欢强者,越优秀越好。袁朗则像成才,思虑缜密,反而更喜欢许三多这样纯粹的人。
因此,起初高城不喜欢懦弱的许三多,即使后来许三多变得优秀。同样,袁朗一开始也不喜欢成才,即使他后来痛改前非,拥有了平常心。
面对许三多,袁朗无法"切除"他的"盲肠",但高城可以。面对成才,高城无法解开他的心结,但袁朗可以。
这就有了许三多从老A回到草原五班时,高城恨铁不成钢的咬牙切齿;也有了成才从草原五班重返老A时,袁朗既生气又欣赏的复杂表情。
一个是常规部队的优秀指挥官,一个是特种部队的精英领袖,而特种部队的优秀士兵又来自常规部队,比如许三多和成才。
如此一来,他们若不算知己,还有谁能称得上是知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