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聪明人为何难逃股市绞杀?牛顿、蒋介石等名人的投资悲剧

发布日期:2025-10-07 18:40 点击次数:56

当科学巨匠牛顿在股市中损失相当于今天1200万人民币的财富时,他不得不感叹:“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

“我可以计算出天体的运行,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癫狂。”这是伟大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在1720年南海公司泡沫中损失惨重后发出的感慨。这位科学巨匠在股市中损失了2万英镑,相当于他当时年薪的10倍,换算成今天的购买力约为1200万人民币。

无独有偶,1864年,马克思在好友恩格斯帮助下获得900英镑遗产后投入股市,尽管短时间内赚了400英镑,但他很快收手不再继续,担心“如果万一赔了钱,我怎能对得起九泉之下的老朋友呢”。

1920年代,蒋介石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经历了一场财富浩劫。他从一度风光无限的股市富翁,沦落到负债60多万元,甚至连儿子蒋经国的几元校服费都支付不起的窘境。

---

01 科学巨匠的悲剧,牛顿与南海泡沫

1720年,牛顿已年近80,作为英国皇家铸币厂的负责人,他年收入高达3000英镑,位居英国前0.1%的顶级富人阶层。这位科学巨匠原本是南海公司的早期投资者,在1720年初已经获得了约20000英镑的利润。

随着南海公司股价持续飙升,牛顿在4月份清仓了所有股票,实现了巨额利润。如果故事到此为止,牛顿本可算是投资天才。然而人性的贪婪最终战胜了理性。

看到股价继续疯涨,牛顿无法忍受“踏空”的痛苦,于是在6月中旬卖掉了几乎全部的政府债券,重仓杀回南海公司。甚至在9月份股价开始暴跌后,他仍然追加投资,最终全部资产大幅缩水。

南海公司股价最终从高点暴跌约75%,牛顿的净资产降至约20000英镑。这场股灾对牛顿的打击不仅限于财务上的损失,据传记记载,经历这次事件后,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显著下降。

02 政治人物的股海浮沉,蒋介石的投机之路

20世纪20年代,一个30多岁不得志的军人来到上海。这个人姓蒋,名中正,刚刚被从粤军中排挤出来。作为一名保定军校毕业生和留日海归,他拥有当时令人羡慕的学历和革命资历,却一无所获。

蒋介石化名“蒋伟”,与陈果夫、朱守梅等人合伙成立了茂新公司,做起了股票经纪的业务。开张第一天就亏了1700银元。他常常不能准确判断股票走势,总是高买低卖,导致亏损严重。

1920年12月,蒋介石与张静江等人合作成立了恒泰号。张静江代为缴纳了蒋介石的4000圆股本,原本想帮他捞回一把,以免他老来借钱。

1921年上海金融业迎来大牛市,蒋介石等人坐在风口上,纠伙联群、操纵市场。他们发行的“本所股”从每股30大洋涨到了200多大洋。

一夜暴富的蒋介石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年就花掉了七八千银元。此时,正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月工资只有8元。

蒋介石在日记中多次反省自己的行为:“晚,外出游荡,身份不知堕落于何地!”(1月14日);“又起邪念,何窒欲之难也!”(1月15日);“见姝心动,又怕自馁,这种心理可怜可笑”(9月10日)。

03 经济学大师的谨慎,马克思短线操作

1864年,46岁的马克思在伦敦撰写《资本论》,因没有生活来源,经济上一直很拮据。5月9日,马克思的老朋友威廉·沃尔弗去世前留下遗嘱,将一生积攒的600英镑送给马克思。

马克思立即写信给恩格斯,请他帮助在10天内办妥遗产交接手续。他在信中说:“假如你能在10天内办妥遗产交接手续的话,我就可以用这笔钱在股票交易所狠赚它一把,现在伦敦已到了可以凭机智和少量资金赚钱的时候了。”

经济学造诣深厚的马克思,仔细研究了英国刚颁布的《股份公司法》,意识到英国的股份公司一定会开始飞速发展,股票市场也会呈现繁荣景象。他决定亲自体验股民生活。

拿到600英镑后,马克思每天购买《金融时报》,研究股票指数变化情况。看准时机后,他果断地把600英镑分4次购买了不同类别的股票证券。

在股票价格开始上升一段时间后,他毫不犹豫地逐一清仓。不到一个月时间,净赚400英镑利润。这让马克思无比兴奋,他写信向恩格斯报喜。

有朋友劝马克思继续投资股票,但他表示:“我小试牛刀赚了一把,但我觉得适可而止就行了,再继续做下去,如果万一赔了钱,我怎能对得起九泉之下的老朋友呢。”这成为马克思一生中唯一的炒股经历。

04 高知人群的投资陷阱,理性思维的局限

为什么那么多高智商人士在股市中屡屡受挫?事实上,聪明人反而最容易成为股市的韭菜。在交易圈子里,一大批曾在咨询公司、投行、基金工作的高才生,对数据建模、策略回撤、资金管理模型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结果九成九都在亏钱。

聪明人第一个致命毛病是过度自信和预测妄想。他们凭借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试图判断市场下一步走向,盯着K线图,守着盘口琢磨,构建各种模型,恨不得把市场像拆机器一样拆开研究透。

但当市场不按常理出牌时,他们往往陷入“我要证明我是对的”的陷阱中,死不认错,也不止损,结果越陷越深。他们不是在交易,而是在做一道必须证明自己正确的难题。

第二个问题是追求完美。聪明人接受不了不确定性,总想找到完美的入场点位、完美的策略或完美的模型。结果行情来了,他们还在计算和纠结各种细节,寻找那种百分百胜率的信号。

最终机会摆在眼前却不敢下手,风险出现了又不敢果断撤离。他们的账户就在“等等看”中徘徊,永远觉得“还不够确认”。股市不是完美主义者的天堂,而是反人性的修罗场。

第三个问题是自尊心太强。一次亏损还能勉强接受,两次也还能咬牙撑着,到第三次就开始找借口。到最后账户里一分钱都没了,还在嘴硬说:“是市场太极端了,可不是我策略的问题。”

05 当代案例的延续,投机失败的现代版本

2025年,中国拳击界的传奇人物邹市明因债务缠身频频登上热搜。这位两届奥运冠军、世界金腰带拥有者,本应靠利息就能安稳度日,却不得不抵押豪宅,重回拳台还债。

邹市明夫妇的投资轨迹堪称“踩坑全纪录”。2017年创办拳馆,豪华装修投入巨大,却正遇上疫情来袭,数千万资金蒸发。之后又投身P2P,八千万不见踪影。

随后是虚拟币风口,四千万买进,行情瞬间崩塌。雪上加霜的是,奶茶连锁投资也匆匆收场,几千万血本无归。短短几年,“操作猛如虎,一看全是输”。

冉莹颖的北大MBA光环和经济学背景,没能让家庭财富避开风险。相反,超前的布局与大手笔的投资,却一步步把日子推向深渊。这再次印证了“一个人赚不到超过自己认知的钱”这一铁律。

2006年9月,一家名为Amaranth的对冲基金在一周内损失了65%的资产,约60亿美元。这场灾难的核心人物是明星交易员布莱恩·亨特,他曾经在2005年为公司赚取超过10亿美元的利润。

亨特的交易策略是押注天然气消费旺季和淡季价差将会扩大。他大量买入冬季合约,同时卖出夏季合约进行对冲投机,赌两种合约之间的价差会扩大。

但当价差不仅没有扩大反而缩小到0.6美元时,这个巨额赌注最终导致了管理者95亿美元资产的对冲基金的崩溃。Amaranth的崩盘累及众多投资者,其中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3M以及多家养老基金。

06 历史启示与投资智慧,超越认知的博弈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一个股票定价公式: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这个公式揭示了股价取决于两个因素:预期股息和银行利息率。

为什么股价要除以银行利息率呢?因为马克思那个时代,投资渠道比较少,除了买股票也只有把钱存银行。人们自然会在银行存款和股票之间比较哪个收益更高。

如果银行提高利息率,大家更愿意把钱存银行拿利息,没人买股票,股价就会下跌。反之银行降低利息率,大家一看存钱不划算,就会选择风险更高的股票,推动股价上涨。因此股价和银行利息率成反比。

这个公式至今仍然能帮助我们理解股市的涨跌。比如美联储加息会导致股市下跌,就是因为提高银行利息率使得存款利息变多,未来投资股市的钱会有一部分流进银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

真正能在股市里赚钱的人,反而是那些看起来简单、笨拙、死板,只会重复、机械操作的人。他们不做两件事:只做自己能看懂的机会,其他的一概忽略;只做概率高的交易,亏了就果断走人,从不恋战。

他们不求每一笔交易都做对,只求不被市场淘汰。他们不怕犯错,就怕犯大错;不怕亏钱,就怕账户爆仓。他们清楚市场无法完全掌控,所以只专注于控制自己。

牛顿的投资失误并非因为他缺乏智慧,而是在那个时代,对金融泡沫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寥寥无几。牛顿在投资领域,和其他投资者基本上是在同一片泥淖里搏杀,没有像他在物理学研究中那样有前辈和同行的工作可供借鉴。

---

蒋介石在股灾后没有走向天台,也没有报复社会。他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时,通过商人虞洽卿的关系,拜了上海滩黑帮教父黄金荣的码头,这才躲过一劫。黄金荣还掏出200大洋给蒋介石当路费,去广州投奔孙中山。

炒股失败的蒋介石,从此彻底断了经商的念想,死心塌地地追随孙中山搞革命。他在日记中说:“家何为乎?子何为乎,非竭尽全力以攘除凶顽,誓不生还也。”

如果没有那场股灾,中国近现代史中可能会多一名成功的股民,但是会少一名重要的政治人物。市场不会因为你聪明就奖赏你,它只会青睐那些能控制自己、尊重市场、接受不确定性的人。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